谭芳:从农家女到产业工人的美丽转身 本报记者 马龙 刘刚林 通讯员 滕汉霞
哒哒哒……哒哒哒……初春时节,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山海协作产业园内的一座厂房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身着清一色的工作服,正在熟练地缝纫、裁剪、卷伞……22岁的东乡族妇女谭芳双手翻飞,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眨眼间,一个别致的伞面就呈现在眼前。
“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说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谭芳清脆的笑声盖过了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
谭芳家在吹麻滩镇前岭村,是该县贫困村之一。全家6口人的生计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和低保维持,是村上的建档立卡户。围着锅台转、洗衣扫地干家务、照顾老人孩子……这是谭芳以前的日常“工作”,也是她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看着丈夫常年在新疆打工,我心里也很过意不去,很想出去打工,减轻些他的担子。”谭芳说道。这一想法经常在她脑海中闪现,但由于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照顾家庭,她也只能放弃。
2018年,谭芳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借着东西协作这一东风,州上大力招商引资,在全州范围内建设扶贫车间,厦门市特利强雨具厂扶贫车间在吹麻滩镇落户,并招工运营。“这样的车间是政府专门为你们这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建设的,在家门口打工,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两不耽误。”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谭芳这才打消了心里的顾虑,向丈夫和公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一家人都欣然同意。
厦门特利强雨具扶贫车间,是积石山县对口帮扶单位厦门市海沧区协调引进的一项东西协作扶贫项目,由厦门海投集团、厦门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积石山县三方携手共建,采取“扶贫工厂+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运行,现吸纳当地就业人员11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0人,生产的各色雨具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地。
2018年6月23日,是谭芳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她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踏进厦门市特利强雨伞厂扶贫车间,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宽敞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忙碌的女工……“我只上过小学,而且右腿还有残疾,在这样的车间里能干什么?”眼前的一切让她既好奇,又感到新鲜,心里也产生了一丝胆怯。“不要害怕,上岗前,我们还要对你们进行培训,像你这么聪明的姑娘,一定没问题。”车间经理看到谭芳脸上的愁容安慰道。
第二天,穿上公司为她量身定做的工作服,谭芳迫不及待地让工友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了远在新疆打工的丈夫。
“政府和企业对我们太好了,考虑得很周到,培训期间,不但给我们保底工资,前三个月每月还给生活补贴。”谭芳勤劳朴实,又善于动脑筋、虚心学习,在培训的短短几天时间内,不但很快掌握了伞骨制作、伞面裁剪、卷伞等技能,还迅速从一名学员变成了熟练工。
“谭芳很聪明,学得很快、能吃苦,现在已经成长为我们车间的业务骨干。下一步,我们准备带一批包括她在内的员工到厦门总厂参观培训。相信以后,她的技术会越来越熟练,工资能拿到3000元左右。”成品雨伞厂厂长华德友说道。
“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拿过那么多钱。”一个月后,当谭芳领到2200元的第一笔工资时,喜极而泣,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她数了一遍又一遍。下班后,她径直走进了县城的商场,在一番精挑细选后,给全家人买了新衣服,自己却连一双袜子都没有买。回家后,又将剩余的钱如数交给了婆婆贴补家用。当记者问到第一个月工资为什么不存起来时,谭芳笑着说道:“那是我第一次用自己双手挣的钱,我要让家人都高兴一下。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工人了,每月都能领到工资,以后存钱的机会还很多。”
扶贫车间建村口,就业脱贫有奔头。这种“小车间+贫困户+大市场”的扶贫方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新闻推荐
本报临夏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李健)近日,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马廷礼在临夏州调研“中国光彩事业临夏行”活动筹备...
积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