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顾家两不误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周家村扶贫车间见闻

民族日报 2018-11-15 09:25 大字

“不外出务工就没有多余的收入,出去的话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多年来,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周家村群众马哈飞索。但如今,马哈飞索和村里的80多名妇女走进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叶之漫品牌服饰厂上班,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困扰多年的矛盾迎刃而解。

周家村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缺耕地,缺乏资金,没有技术,这些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的“短板”。

马哈飞索家里有3.5亩地,即使把地里的玉米都卖掉,每年也只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她的丈夫几年前不幸去世,70多岁的公婆体弱多病,她只能放弃外出务工的念头,在家照顾老人,做做农活,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全靠低保来维持。

今年9月初的一个早上,马哈飞索家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叶之漫品牌服饰厂负责人朱春翔和他的未婚妻——县环保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徐玉洁。原来,他们在周家村开办了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工服,技术要求简单,考虑到马哈飞索家的实际情况,想招聘她到扶贫车间工作。就这样,马哈飞索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活。

说起办厂的初衷,朱春翔打开了话匣子:“记得第一次来周家村的时候,就被这里群众的善良和淳朴打动了,我的未婚妻徐玉洁是村里的帮扶干部,为了帮助她做好帮扶工作,我和家里人商量在周家村建一个扶贫车间,让更多的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审批、建厂、招募工人,再到投入生产,仅一个月时间,这个90后小伙子就用一颗初心撑起了周家村群众的“致富伞”。

朱春翔原来的车间设在河南、兰州等地,“开始我是想招聘一些村民到河南、兰州打工,了解到这里场地租金低,富余劳动力多,便决定就地建车间。”

扶贫车间让马哈飞索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来这里已经40多天了,第一个月领了2200元工资,这个月应该能拿到3000多元了。”她边娴熟地做着衣服边说,车间离她家不到1公里,早上8点50分上班,下午5点30分下班,可以在安顿好老人的前提下去上班,并且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她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马哈飞索的话引起工友马尕樱桃、马赛麦的共鸣。她们都是大河家镇的贫困户,原先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但挣的钱根本不够生活开支,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我们也不能丢下老人出去打工,可家里有点事,就只能向别人借钱。”马赛麦说,现在她在扶贫车间打工,既能照顾家,每个月还能挣两三千元工资。

周家村党支部书记马斌祥告诉记者:“叶之漫品牌服装厂优先将我们村的贫困户招聘到厂里,扶贫车间的进驻不仅让贫困户有了一条脱贫的门路,也摘掉了周家村‘空壳村’的帽子。”

得知村里有个扶贫车间,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和城里的收入差不多,这里的管理还很规范,比在外面打工好,过年过节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康吊村的冶自力哈以前在临夏市餐馆做管理工作,有着一些管理经验,到扶贫车间后不久,便升任为车间主任,她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自然资源的匮乏迫使当地村民外出务工,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田地荒废等问题又开始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活力,增加了乡村振兴的难度。大河家镇党委书记马俊说,现在扶贫车间办到村里,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了务工和顾家之间的矛盾,激活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为全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

目前,这家扶贫车间共有机器80台,招聘了周家村及附近村民389人,其中110人属于贫困人口。为了方便工人生活,还在厂区院子里开了一家牛肉面店和饮品店。“因为订单很稳定,公司正在建设分厂,过段时间就能投入运行,预计到时候还可以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朱春翔说道。

新闻推荐

那天,我从积石山县城边走过

那天,我从积石山县城边走过一座座拦河坝围成的人工湖很美我更想看河道里被挖走的那些大石头一位高贵的灵魂曾与我对话那些...

积石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