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愁,临夏别样的端午节习俗● 董克义

民族日报 2018-06-18 07:45 大字

龙舟竞渡

三月清明地绿哈了,四月八立了个夏了;抓住尕手了要荷包,五月的端阳节到了。

这是一首河州“花儿”,它以临夏人特有的语言,诗意地描绘了过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场景。其实,临夏人的端午节习俗还远不止于此,还有诸如插杨柳枝、戴花索、佩荷包、吃粽子、喝雄黄酒、踏青等,这些节日习俗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是非常厚重和丰富的,这种习俗已酝酿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华精神乡愁,永远萦绕在临夏儿女的心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这是因为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时辰之“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端午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也是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二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三是纪念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四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其中最普遍、最认同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正如唐朝的文秀《端午》诗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管是哪种说法,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各地诸如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戴花索、戴香包、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多种多样的传统民俗。也正因如此,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夏的端午节习俗活动是丰富和饶有情趣的,主要有以下活动。

一是插杨柳枝、采艾草。端午早晨,每家每户将折来新鲜的杨柳枝插在大门两边或门楣上,以此来祈福驱邪。许多地方这天还要采艾草、艾叶,以备以后驱蚊蝇、治病之需。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二是戴花线。花线由五色丝线做成,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梳洗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花线。成人也带花线,主要系在手腕和双手中指上。相传这样能避开蛇、蝎、蜈蚣、蚊虫等叮咬,消灾避难。

三是佩戴荷包。荷包在古代又叫香袋、香囊、香包,多用绸缎、绒布和五彩丝线通过刺绣、缝制、捆扎、填装等手艺制作而成。填装有百里香、香薷、冰片、麝香等芳香药草和棉花。荷包式样很多,多为吉祥形状,如十二生肖、鸟、鱼、虫、花、草等,小巧玲珑,形象逼真。端午节佩戴荷包对临夏人有着特别的寓意,一是给儿童佩戴,传说能祛病避邪,防止蛇、蝎、蚊虫等叮咬,因此年轻的母亲们在端阳节这一天把精心绣制的荷包缝在孩子的胸前背后或佩戴在脖子上。二是作为爱情信物,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常常将精心绣制的荷包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收到荷包也非常珍视,常挂在他们的内衣里贴身珍藏,不轻易拿出示人。本文开头的那首“花儿”反应的就是这种民俗现象。

四是享用美食。粽子是中国人端午节的主题美食,但临夏不产制作粽子的糯米,所以过去能吃到粽子的人很少,现在由于经济的发达,端午节或买或自己做,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除粽子外,甜醅子、凉粉、酿皮子、韭菜包子或饼子等也是临夏人端午节必备的美食。

五是踏青逛“花儿”会。临夏人有端午节踏青或逛“花儿”会遗俗。端午节当日,多亲朋好友相约,带着酒肉水果等,到风景优美之之处踏青过节。逛“花儿”会更是乐此不疲的端午节日活动,男女老少在这天携着酒肉赶赴传统的“花儿”会场,听“花儿”,唱“花儿”,领略山水美景,渲泄情感,享受这独特的端午节日之美。临夏端午节期间传统的“花儿”会有积石山县的大山庄峡“花儿”会和尕护林“花儿”会、临夏县的太子山“花儿”会、和政县的寺沟“花儿”会、永靖县的炳灵寺“花儿”会等。

另外,临夏有些地方还有在这天清晨到田野取露水洗眼睛、用泉水洗疮疴和采艾叶的习俗。

本版摄影李萍赵淑娴马丽亚史有东张姝

新闻推荐

甘肃积石山县脱贫户传经验贫困户照着干

时至夏初,正值农忙。农户白春玉比平常起得早,下地干活。“今天上午要多干点活,下午就没时间了,要去村里开会,给未脱贫的乡亲们...

积石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