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村:家家户户赶着牛羊奔小康

民族日报 2019-08-17 06:53 大字

“我从小就养羊,这几年政策好,党和政府扶持力度大,养殖效益越来越好,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了。”时值立秋,当记者来到和政县达浪乡大庄村吓庄社的永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时,养殖户宋永福正在为羊增添饲料。见到记者,他兴致勃勃地讲述起“养羊史”。

当说到目前的现状时,宋永福高兴地介绍,2016年4月,他成立了养殖公司,近几年养羊越来越好,羊存栏量最多达到1200多只,去年出栏了1000只左右,收入差不多达到30万,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养殖。

宋永福所在的大庄村位于和政县达浪乡东南部,是一个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村共有11个社347户,人均耕地面积1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664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如何发展,尽快改善村民贫困现状成了摆在乡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乡村干部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走遍全村每家每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每一户的实际情况,帮助谋划扶贫产业,并根据大庄村的种植、养殖现状和资源优势,确定了全村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拥护和积极响应。

如何把扶贫产业做好、做长远?归根结底要适合村里实际,采取最合理、风险最少的养殖方式。乡村两级抓住扶贫政策,整合资金,对养殖产业进行大力扶持。2016年,达浪乡政府利用县上产业扶持项目,为99户贫困户统一采购发放繁育母牛107头,良种羊46只;2017年,又为33户养殖户落实了产业扶持项目;去年又落实“1+3+5”产业奖补115户48.9万元。

经过几年的扶持和群众自身努力,目前,大庄村养殖户达到300多户。“我们村的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养殖和务工,村里耕地比较少,种植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必须要有强壮的劳动力,况且收入也不高。所以,年轻人外出务工后,老人、妇女就在家搞养殖。”谈起村里搞养殖的初衷,现年4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马福龙说道,“现在,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选择种植玉米,秸秆可以为牛羊提供充足的饲料,玉米操心少,还解放了劳动力,种植、养殖、务工都不误。”

搞养殖的多了,销路就成了问题。在养殖大户马么尔苏的带动下,村里于去年成立了华岩养殖合作社,入社会员分散养殖,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病疫情防治,并进行统一销售。

40岁的马么尔苏家住大庄村阴山社,2012年,他从银行贷款5万元,买入八头牛,搞起了养殖,当年就实现利润一万元左右。“那时候真高兴,从第二年开始,我就扩大了规模!”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桶金”,腼腆的马么尔苏脸上扬起笑容。

“这几年我一直养牛,从最初的七八头已发展成几十头,去年近30头牛出栏,给我带来了大约15万元的收入。”马么尔苏说道。

一人富不算富。随着自己养牛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增长,马么尔苏想着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在他的牵头带动下,村上成立了合作社,马么尔苏成为理事长。“我们村里贫困户多,有些贫困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困难,

我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有时把他们的牛牵到我的棚里,我帮他们喂养,帮他们销售牛羊,还帮他们搞防疫,就是想着带动大家通过养殖早日脱贫致富。”

贫困户马文华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现在他家牛存栏8头。养牛越养越顺利,让马文华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养牛是条致富的好门路。现在,买牛时政府还给补贴呢,我们没有理由不加油!”马文华笑着说道。

去年底,政府给合作社补助10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饲草粉碎机及一些附属机械,主要用于社员及周边群众加工青贮饲料。据了解,目前,大庄村养的牛达到600头以上、羊900只以上,养殖业已然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新闻推荐

和政县总鼓励富裕劳动力赴厦门务工增收

本报讯近日,和政县总工会为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劳动增加家庭收入,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向远赴厦门务工的26名务工人...

和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