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州驿站的设立和发展

民族日报 2018-08-04 10:43 大字

宁河城——和政驿所在地

明清两代在河州境内设置了数条驿道和驿站,这些驿道和驿站将河州同中原和甘青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得整个河州地区被统一到中央政府的领导之下,同时这些驿站又对河州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驿站最早设立于商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的驿站建设在历代驿政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河州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茶马互市”之中心,商业贸易的重镇,享有“河湟雄镇”的美誉。明清两代为加强对河州这一战略要地和境内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管理,保障“茶马互市”的后勤供应,在河州设置了众多的驿站,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得驿站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临夏境内驿道的基本走向

明清两代驿道和驿站建设以河州府治所在地(今临夏市)为中心,分为东线和西线,具体有东线、西北线和西线三条交通线。

(一)东线——由河州东行至临洮的驿道

河州至临洮驿道是汉代以来河州通向关中的通衢大道,也是丝绸之路南道驿道的重要一段,是明清两代连接河州卫、西宁卫等西部众多卫所与京师之间的枢纽,具体路线为:自河州出发,渡过大夏河,沿牛津河南行,越南阳山,经和政县篙支沟,到广河县城,然后上广河县南山,翻越今康乐与广河县交界的堡子山,从康乐县流川乡新路坡附近下山,顺着今康乐县境内的苏集河、三岔河东行,渡过洮河到临洮,这条驿道全长约105公里。明清两代在这一段驿道基本按60里置驿,自西向东共设有三个驿站,分别为凤林驿(今临夏市大西关),和政驿(即元代宁河驿,今和政县城关镇)、定羌驿(今广河县城南侧)三个驿站。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详细记载了这三个驿站的具体位置:“凤林驿,在州西南400步,即旧凤林县基也……庚申,知州刘卓督同驿丞李绍芳重修”;“和政驿,在州南六十里……庚申,知州刘卓督令署驿事省祭马秉仁重修本驿,创建仓厂”;“定羌驿,在州南百二十里……庚申,知州刘卓督令署驿事省祭曹廷佐重修本驿,创二仓厂”。

明代驿站之下设总铺和递铺,递铺任务单一,职专“公文递送”(主要是朝廷政令),递铺的铺距,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十里和二十里者居多。明代河州至临洮这段驿道共设置有11个递铺。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载:“总铺,旧在南门下稍门内,今废,嘉靖辛酉,知州刘卓改建州门前,中堂三间,门一座;十五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宁河铺(州南六十里)、积庆铺(州南八十里)、他剌坪铺(州南百里)、定羌铺(州南百二十里)、应山凹铺(州南百三十里)、当川铺(州南百六十里)、刘川铺(州南百八十里)。

明代在这一段驿道除设立的四个驿站和众多的递铺外,为了保障由官府主导的河州茶马互市对茶叶和马匹的巨大运输量,在驿站之外还分别设立了三岔、定羌、和政、凤林四个递运所。递运所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这些递运所独立与驿站,而由各地卫所管理。河州设立的这四个递运所,因河州是明代设立的四大茶马司之一,主要承担着保证河州茶马互市所需的茶叶和马匹贸易的运输工作。

明代在河州设立的递运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运转了近一百年的递运所被裁撤了,其运输货物的职责归由州府和驿站兼任。明代嘉靖本《河州志》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记载:“凤林递运所,旧庆安库基,嘉靖辛卯裁革,附凤林驿丞管理”;“和政递运所,嘉靖辛卯裁革,附和政驿丞管理”;“定羌递运所,嘉靖辛卯裁革,附定羌驿丞管理”;“三岔驿递运所,在州南百八十里,嘉靖辛卯裁革,本所大使仍留,该吏管理夫役,移府听差”。

清代在这段驿道的驿站和递铺设置基本与明代一致,但驿站和递铺名称略有变化。据康熙四十六年编修的《河州志》考定:河州至临洮驿道递铺为11个铺驿,分别为在城驿(原明代凤林驿)、和政驿、定羌驿。递铺有“在城铺(原明代总铺)、南十五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和政驿铺(州南六十里)、吉庆铺(州南八十里)、街子铺(州南一百里)、定羌驿铺(州南一百二十里)、阴山湾铺(州南一百三十五里)、当川铺(州南一百五十里)、三渡水铺(州南一百六十里)”。

(二)西北线——河州经积石峡至循化驿道

河州经积石峡至循化驿道是元代开通的一条驿道,全长180里,这条驿道的走向,《河源记》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其基本路线,线路为“自贵德州行四、五日至禹贡积石州(约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一带)过踏白城银川站(约在今积石山县银川乡西番庄一带)至安乡关”。明代河州至循化驿道仍沿元代驿道而行。《西宁府志》卷二十五《官师志》记载:“刘钊,河州人,正统中(公元1431-1449年),奉命整饬贵德、自积石关抚有番人七十二族,开设诸屯垦,立茶马司,易马一千七百匹……沿途广设番驿,与河州消息相通,规模粗备”。明代在这条驿道设置了五个驿站,分别为银川驿、长宁驿、清水驿、边多站、保安站。这条驿道的路线基本路线为:自河州出发,上今临夏县北塬,经临夏县井沟至积石山县银川乡银川驿,再西北行60里到长宁驿(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从长宁驿出积石关西行50里至清水驿(今青海省循化县清水乡政府所在地),在西南行60里至边多站(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境内),又西南行80里至保安站(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出。这时驿道不仅通往青海循化,还可到达青海贵德(明代属河州卫归德千户所(所治在今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循化厅》载,“厅治六十里积石关,七十里银川铺,五十里河州城。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详细记载了这段驿道的驿站设置情况,“银川驿,在州西六十里,土性碱下,不堪驻节,嘉靖庚申,知州刘卓督令驿丞刘定虽经修理,亦随坠累,今议改修,未果,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知州聂守中增修公馆三座,驻节始便”。“长宁驿,在州西百二十里,旧积石州基堡内,察院、布按二司各一所,嘉靖庚申,河州知州刘卓督令驿丞孙九思重修。

明清两代在河州至循化这段驿道共设置有9个递铺。明代嘉靖本《河州志》和清代康熙本《河州志》对这条驿道上的递铺位置进行了记载:“干沟铺(州西十里)、红土坡铺(州西三十里)、水泉坪铺(州西四十里)、银川铺(州西五十里)、木叶站铺(州西六十里)、石岭铺(州西七十五里)、焦红岭铺(州西九十里)、样卑铺(州西百里)、长宁铺(州西百二十里)。

(三)西线——河州经达里加山至循化驿道

到了明代后期,鉴于积石峡道路狭窄崎岖、不便大队人马的通行,河州经积石峡至循化驿道逐渐改线移辙,改由经今临夏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交界的达里加山而行。这条道路早在唐代就已开通,例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临洮兵备道檄文河州营千总韩喃唢率本营兵500余人,就是沿此道进入循化城,以后此线逐渐成为河州通往循化的驿道。清初沿明制,顺治五年(1648年),裁革银川驿站,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裁革长宁驿站,此后西线驿道改走达里加山。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河州厅于循化,十一月,陕甘总督杨宝琚奏请:河州厅移循化,司理……一切事务,关系綦重,兼以小路崎岖,距离窎远,必得驿马崎岖,方无贴误……各驿所递文本,俱由一路走……”据《循化县志》记载,“自厅至河州200里”,始增设韩家集、盘坡根驿站,配备了驿卒马匹,这条驿道至清末一直通达。其具体路线和路程为:由河州沿大夏河西南行,至今临夏县双城后,再沿老鸦河西行到韩家集,其间50里,再西行30里到老鸦关,再行20里到盘坡根驿,再行25里至今青海循化县起台堡,再行25里至循化立伦驿,再行50里达于循化城。

光绪二十一年,河州发生回民起义,经广河县、康乐县到临洮县的南路被反清回民起义军攻占,东路驿寄艰难,一度将驿站添设于东乡唐汪川,又添设于北乡之哈脑渡,刘家峡收抚后,始复旧制(《禀请筹款拨队修筑莲花渡堡城》杨增新)。

驿站的管理

明清时期的驿站,均设驿丞(明清之制,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具体负责一个驿站的管理职责。驿站内配有驿卒,轿夫和马、驴、牛等,驿站还要储备充足的粮食,以供过路差人食用。

对驿站的管理,明代实行中央与地方双层的管理体制。中央的管理机构为兵部车驾清吏司,地方为省和府、州、县。省级由布政司与按察司分别命官监理,州由知州总领而稽核之。

递运所也有专门负责的官员,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另还设有百夫长。运输任务陆驿由军卒承担,每个递运所都配置有车辆,大车能载米十石者,每车人夫三名,牛三头,布袋十余。小车人夫一名,牛一头。递运运输,基本上采取定点,定线,兼以接力的方法。

急递铺每铺设铺长一人,由各州县于额设司吏内选之,职在“专一巡点所辖辅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安全、快速;凡递送公文,照依古法,一昼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300里。但遇公文至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无分昼夜,鸣铃走递。督令各铺司兵,如法走递,铺长失于整点,随即问罪。每月置立文簿,当该提调官署押写递过分文时刻、角数,以凭稽考”。明清时期的河州地处西北边陲之地,属驿道僻路,每个递铺铺兵一般为三至五名不等。铺兵按照各地州县配定的名额,在本地粮户一石五斗以上二石以下者充当佥编应役。

清代的驿站管理体制基本上继承明朝的制度,中央有兵部的车驾清吏司总领,任命官员七人,主管全国驿道驿站,地方上由驿丞承办具体事务。《清史稿》记载:“驿丞,未入流。掌邮传迎送。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视使客品秩为差,支直于府、州、县,籍其出入。雍正六年,定满人不得为驿丞。

据康熙四十六年编修的《河州志》载,清初河州的凤林、长宁、和政、定羌四个驿站原额设马70匹、喂马夫和送公文马夫共53名、牛49头、夫49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鉴于原长宁驿已久已裁革,剩下的三个驿站马减至26匹,夫18人,牛14头。每一匹马日支工料银5分,驿卒役夫支工食银3分,每牛日支工料银5分,每夫工食银3分,全年马、牛、夫、夫工料备支银1145.6两,与润加银88.8两。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上三个驿站仅留驿马4匹,工料食银按既往标准供给。

清代河州至临洮驿道的递铺设有驿兵57人,岁支饷银156两,这11个驿铺的人员配置情况为:“在城铺有铺兵24人,十五里铺有铺兵3人,三十里铺有铺兵5人,四十里铺有铺兵3人,和政驿铺有铺兵4人,吉庆铺有铺兵2人,街子铺有铺兵3人,定羌驿铺有铺兵4人,阴山湾铺有铺兵3人,当川铺有铺兵3人,三渡水铺有铺兵4人。

驿站的衰败

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总崩溃期。随着封建制度发展的旧式邮站,自然也出现了许多无法弥补的弊端,尤其是生活在封建驿政下的劳苦大众,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役,服役人员纷纷逃走。同时在驿道上,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不能担负起邮驿通信的重责,成为社会的赘疣,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了。当时一些有识的革新之士,早就提出取消这种过时的传统驿站,晚清著名思想家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文章深刻揭露了清政府邮驿的流弊,指出有一名道员以往来贺节贺寿为名,竟用了500里排单,大大浪费人力物力,并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项,既饱县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他认为应当下决心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不仅可以省去国家每年300万元的开支,而且可借邮政收入数百万之盈余。一时,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纷纷撰文,论述旧式邮驿之不便,新式交通通信设备之必须。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新式邮政,驿站逐渐被代替,到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终于宣布将驿站全部撤销,官署公文由邮局寄送,河州驿站同全国一样,迈步进入了新式邮政时代。

明清两代在河州担任驿站的驿丞,都是一些不入品的官吏,由于官职卑微,大多数人都没有载入史籍,留下姓名者寥寥无几,但其中却有一个驿丞却是必须大书特书的,那就是一度担任明代定羌驿丞,后来担任南京大理寺卿的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在担任定羌驿丞以前,廖庄历任刑科给事中,南京大理寺少卿。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因上疏请代宗立前英宗之子为太子,“使天下臣民都知道陛下有公天下之心,岂不美哉?”被代宗衔恨,第二年被廷杖八十,谪定羌驿驿丞。在任定羌驿丞的两年时间,勤于政事,廉洁奉公,尽心竭力,使驿站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廖庄被召回朝廷,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载:“临行居民不舍,于定羌寺内立碑,刻公小影”。

河州境内设立的众多驿站,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担负着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尽管其速度与数量与今天的现代通讯和运输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在河州不十分发达的古代交通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推荐

和政“企业+”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和政讯(通讯员张臻林)今年,和政县按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理念,坚持通过扶持、招商引资...

和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和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