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蓝天常有不是梦 ——和政县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民族日报 2017-12-11 16:24 大字

“这个时节来和政县滑雪,真是一种享受”“这几年和政县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真不愧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冬日的和政,天气格外寒冷,但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态系统,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每一位来这里滑雪的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近年来,和政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中,采取得力措施,全方位、全域内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繁荣经济与保护生态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的新路子。

理念:走“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的确,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久久为功。为此,该县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突破提升。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扎实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项目,着力构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各项措施的落实,书写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治理:“颜值”越来越高

如今的和政,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这些都得益于该县对生态发展进行的一系列谋划举措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自然资源,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和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园区路地处城乡结合部,也是城关镇、新庄乡、达浪乡的交界,以前这一带是“三不管”地带,路边的牙塘河更是附近群众的“垃圾场”,河道里常年垃圾成堆。如今,这里的垃圾不见了,河里的水变清澈了。“环境卫生整治改变了大街小巷,大家维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环境变美了,心情舒畅了。”在此处晨练的当地群众李文华说道。

该县始终把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保持“陇上绿色明珠”色彩的重要措施,作为关系长远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广泛发动干部群众,打响了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的全民战,健全了点、线、面立体网络责任体系,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并将每周星期五下午作为干部职工大扫除日,把县城区域划段分包给各个机关单位,集中大扫除、集中大清理。同时,每个村都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村社道路进行清扫,严禁乱堆乱放、占道晾晒等影响村容村貌的不良行为。

地面整治与水流域治理相结合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

自河长制工作在临夏州全面开展以来,该县认真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责任体系,着力推进水生态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有效地提升了水环境质量和河道生态环境面貌。

收获: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节假日的时候,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我们家的农家乐收益也比较好,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松鸣镇中心村村民梁得进说。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长期工作。

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36.56%,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省内外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攀升。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和政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1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26%。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面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需要。近年来,该县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做美做靓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田园画卷,永远定格在宁河大地。

松鸣镇中心、新庄乡槐庄2个村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城关镇教场村争创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马家堡镇脖项村、新营镇大沟村等16个村争创省级环境整洁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县城能看得见青山绿水,乡村能感受得到现代气息,县城整洁干净、秩序井然,乡村绿树环绕、宜居宜游,一幅绚丽生动的城乡一体化画卷正铺展开来。

新闻推荐

故乡的庄稼

□王新有“土里生、土里长,老死了土吃上,”这是庄稼人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戏言。在民歌的产床,盛产“花儿”的故乡和政县,靠几亩薄田生存,延续传宗接代的故乡人,对庄稼的侍弄操劳,尽管和抚育儿女一样精心呵...

和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