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宜宾南岸坝的客家移民
叙州府“夹镜楼”(又称合江楼)的雄姿。
100年前宜宾北门城门洞。
□陈伟平
南岸坝,位于宜宾城(明清时期叙州府城)以南,与城隔金沙江相望。全坝位于离江200米上的台阶上,东与南皆抵七星山下,西接旧宜宾县黎汤乡二郎庙,北临金沙江和长江,面积达9平方公里。从赵家场三教堂发源的凤凰溪自西南而向东北,横贯全坝,将坝区分为平坝地带和靠山的丘陵区。南岸坝自然环境优越,光绪《庆符县志》云:“连界郡城,大江南岸,两江映带,秀挹群峰”。其正北的七星山,海拔800多米,耸入云霄,是郡城附近最高峰。山上七个山丘圆润似星,并排相连,有如天上七星映照,故山得名“七星山”。
壹
南岸坝三个渡口
虽然南岸坝与府城相依,但在历史上却属于庆符县管辖。有说南岸坝原属宜宾管辖,而府城西南城关外的走马街才属于庆符县管辖。走马街是川滇闻名的贸易集散地,宜宾县知县贪图走马街的税收,便提出要拿南广一坝“调换”走马一街。没想到,贪图小便宜的庆符知县竟然同意了。由是民间便流传出了“庆符县官生得憨,拿起走马调南岸”的谚语。
清代时,南岸坝大部分属于庆符县三甲永宁乡的地界(小部分属于宜宾县黎汤乡)。由于离县城有一百二十里之遥,故其经济文化和庆符县联系甚浅,反而是深受府城的影响。明清两代叙州府繁盛的水陆贸易,催生了南岸坝的兴盛。从云南昭通府运来的山货,还有从关河(横江)输送过来的滇铜都在南岸坝对面的走马街铜关一带起坎。另外,与南岸坝相连的南广镇,因为是南六县的主干河流南广河(古代的符黑水)入江之处,号称南六县的“总水口”,历来便是南六县和府城物资交流的枢纽。由南广河北运泸州的滇铜以及从犍为、井研盐场输入南六县的盐巴,都必须经南广镇“盘滩”才能运输。清代还在南广设置了兵塘和铜盐关卡,以便稽查。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的南岸坝,自然在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南广延伸到府城的官道横穿坝中,走马街的山货土特产很多都从铜关过河,从麻柳铺上官道,再运至双河场到来复渡上船,走南六县。而蜀盐的运输也必须过河沿南岸坝行船到南广。清代中叶开始,在南岸坝上便逐渐形成了上、中、下三个渡口,在下渡口还形成了场镇,成为方便商旅贸易的重要设施。
贰
明总兵退隐南岸坝
明末清初,来自陕西洛南的明总兵冯主睿(字云见)因兵乱而退隐南岸坝,其后裔大都定居在上渡口附近的“上坝”一带。冯氏在坝上插占了大片土地。以至于南岸坝被称作为“冯半坝”。冯氏家族历代科甲不断,还成为宜宾县陕西会馆的首事,在城内还修有大量的公馆和祠堂。但在清初,以南岸坝为中心的永宁乡氏族们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无法与府城氏族相比。就连在庆符县内,也无法与明代土著何、严、李、樊四大家族相提并论。可以说三甲永宁乡在庆符县成为“僻乡”。直到乾隆以后闽粤客家人的到来,才逐渐扭转了南岸坝的地位。
清代的南岸坝的望族中,除开土著冯氏,最出名的便是周氏、曾氏和赖氏。他们大都是府城的商业世家。周氏祖籍广东嘉应州长乐县水寨,乾隆初年,其族人大量入川,仅迁入叙州府城周边的就达八九支之多。周氏族人大都定居于府城小南门一带,靠经营山货和绸缎为生。依靠附近走马街川滇贸易的兴盛,周氏族人涌现出了好几位富倾一城的大商人。如周汝逢“贸槽房,塘房,治业起家”,其子周廷珪更是于嘉庆年间接办宜宾“计商盐岸”,用“数万两为子孙计”(民国《叙府周氏宗谱》)。周相星则于乾隆末年在小南门内开设“丰顺店”,积累甚多。不过,在周氏家族中,最出名的还是周达元(字贞生)。族谱云:“年十五入蜀,居叙州府城,经营创业,富有千钟。”在船帮的培养下,周达元逐渐成为宜宾数一数二的船商和山货商。致富以后,他在今天南岸坝的柑子园购置了庄业,成为坝上数一数二的地主。乾隆三十二年,他将在广东的老父周凤鸣接到宜宾城内奉养,待老父去世后,花费巨资在下渡口的江边修建了一座占地达三亩的墓园,墓园前还竖立了“清敕封征仕郎周贞生坊”,向远近民众们展示着周氏家族的荣光。
叁
富甲一方的望族
同样,曾氏家族和赖氏家族也是靠着商业而“富甲一方”。曾氏始祖曾曰南和曾曰禄自富顺来到府城北门开设商号,名为“诠兴号”和“长泰号”。由于兄弟二人极善经营,在嘉庆初,便成为宜宾百货业的龙头。两人热心公益,帮助政府修建了养济院,由此获得在城北为他们修建“乐善好施”坊的殊荣。曾氏家族在北门刘臣街的宅邸规模宏大,风头一度盖过了同街的土著大宦族李氏(明河南左布政李文续后裔)。曾氏后来在南岸坝购置了大量田产,获得了庆符县的学籍,为其子孙的入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来自福建武平的赖氏家族则最初定居在云南昭通四季坪,和其他同乡一样,深入凉山彝区开发蓝靛。始祖赖学陞经营蓝靛多年,在昭通开设了蓝厂。乾隆中,滇铜入川的河道被陆续整治,大大改善了川滇交通。赖学陞趁着这股东风,将蓝靛运到叙州府城予以售卖。根据传说,他为了囤放自己的蓝靛,专门在金江边的天池乡修建了一座瓦房大院,并聘请当地赵氏母子为其看守。直到嘉庆四年,赖学陞为了继续开拓沿江生意,便从昭通府搬到了南岸坝的麻柳铺,修建了赖家大院,并在对河的走马街开设商号。经过其子赖炳堂、其孙赖晓帆三代的努力,其家业已“贾称三倍,家业两娑”(光绪《蜀南赖氏族谱》)。道光年间,已是巨商的赖炳堂捐输海防,助朝廷抗击英军,受到表彰,荣升正八品。同时,因为其母刘氏当时已经是五世同堂,故道光帝下赐“寰宇熙春”匾悬挂在赖宅门上。此后,上渡赖氏便被称为“五世同堂赖家”,成为坝上望族之一。清代时期,上渡一带的桐麻沟、麻柳铺一带,赖氏的产业已经田连阡陌,难以计数。
致富后的赖氏家族也热心公益,不但花费巨资赞助府城普济院,还相继培修菜坝九股堰塘、南岸坝大堰沟道路数百丈,得到乡里的高度赞扬(光绪《赖承修公墓志》)。此外,上渡附近的青草坝,因为是云南马帮经过的打尖之地,来自武平的王氏家族便在此经营马栈,因而致富。极盛时期,王氏家族在叙州府的五大房人,在城内韭菜园修建了武平王氏均德公祠,每年春秋祭祀,热闹非凡。旧下乡土地堂的陈氏,原本靠马帮贸易而致富,道光年间他们族人也相继来到南岸坝,在碓窝田、螺蛳沟一带购置了大量土地。
肆
“崇文重教”的沿袭
闽粤客家人的到来,不但为南岸坝的经济开发贡献巨大,也促使了南岸坝文化的发展。闽粤客家人自古以来便“崇文重教”,各个家族虽农商起家,但莫不以教育子弟为大事,并以此作为家族提高社会地位的捷径。以周达元家族为例,达元致富以后,便延师重教,其子孙科甲之盛,不输其商业半分。周达元本人捐得贡生身份,其子、孙、曾孙、玄孙四代人共有功名者达三十五人,共产生三个举人、五个贡生。其中,周允新、周允修等十五人以教谕、知县等职名载《庆符县志》。周氏家族在庆符县之盛,几乎可以与何、严、李、樊四家相比。而周汝逢家族,仅第二代便培养出了嘉庆戊辰科举人蒲江县教谕周廷琮。曾氏家族在科举方面更是瞩目,到第三代曾树椿考中光绪癸未科进士,官至陕西太原府知府,后任叙州府翠屏书院山长和叙府官立尚志学堂第一任监督。而曾树椿也成为南岸坝有史以来唯一一名进士。
在武科方面,板桥湾的陈氏家族则成绩斐然。入川第五代陈文钊、陈文盛、第六代陈立勋、陈立权于道光年间都考中了宜宾和庆符武秀才第一名,使陈氏家族在坝上成为数一数二的“武魁之家”。可以说,在清代闽粤客家家族的推动下,南岸坝已经从庆符之“僻乡”转变成为了“斯文名乡”。
南岸坝上的闽粤客家人相对于其他族群,尤重乡情。在坝对岸的走马街的广东会馆和福建会馆成为他们联络乡情的重要纽带。以这批移民为基础的闽商和粤商在走马街的川滇贸易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清末民初,在走马街和麻线街一带的商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打着“广”字旗号,便是最好的见证。借助会馆和商业,这些闽粤家族在城区周围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以周汝逢家族为例,其和宜宾北部的高家场广东曾氏、宗家场福建陈氏和旧州坝的广东刘氏往来甚密,互通婚姻,相互声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工矿企业逐渐迁入南岸坝,使南岸逐渐从乡村变为了工业区。随着宜宾城市的变迁,今天的南岸坝已经完全变成了城区。但在这车水马龙的城中,谁又曾想得到数百年前,这里发生的历史变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霞)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广河县买家巷镇组织基层党员干部以村、社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并由村、社、支部党员干部...
广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