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过上“阔”日子 本报记者 马瑞鹏

民族日报 2019-04-16 10:36 大字

“我记得很清楚,一九七六年冬天,我还在县三中读高中。不过,那会儿家里光景不太好,没过一学期我就退学回家种地,学业也因此荒废了。”广河县庄窠集镇中寨村64岁的马文俊上半句话嘴角还在上扬,下半句就眉尖下沉一脸苦涩,“坚持念下去的同学们后来日子都过得很好,上班的很多,都比我强”。没等记者继续发问,马文俊就把中间隔着的四十多年一下子跳过,谈起了当下的日子。可能从那年冬天开始,是他最穷苦也不愿再过多回忆的时光。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马上就要过去,真正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眼下,时令已过清明,马文俊家的后院里,杏花拼着命地往墙外蹿。门前的半亩冬麦也不甘示弱,郁郁葱葱地绿了一地。院子里,十几个小孩子嬉笑打闹,男男女女来来往往,好不热闹……穷苦了大半辈子的马文俊破天荒地宴请了众多亲朋好友在家中团聚。

“您现在可是大户人家啊!”广河县人社局干部马维清一边绕着马文俊的家仔细地看,一边调侃道。

“啥大户不大户的,全托两个后人的福,出去打工这一年就给我打来了7万多元钱,手头宽裕不就有底气了嘛!”

广河县劳务输出人口众多,去年,马文俊的两个儿子也通过县上组织的劳务输转,和许多乡亲一起来到厦门玉晶光电厂做起了手机电子配件安装的工作。据马文俊介绍,两个孩子月平均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食宿全部由厂家负责,对在外住宿的员工还实行住宿以及餐饮补贴,节省了不少额外开支。

因为正值厂家用工高峰期,两个孩子一年多都没回过家。几天前,马文俊接到孩子们的电话,告诉他5月1日左右会返乡探亲。这次聚餐,马文俊的侄子马哈克在家中“客串”起了准儿子,跑前跑后地招呼亲朋。仔细打听了一下,原来马哈克也跟堂哥们一起到厦门打工,因为母亲身体有恙,提前休了探亲假,回来照应。

“十里八乡都知道我堂哥他们在外打工挣上钱了。说老实话,在家种地最后也就落几顿‘无公害’的新鲜包谷面。”马哈克幽默地说。在记者的要求下,马哈克算起了他的务农“账单”——“就拿去年的玉米收购价来说,一亩能收入1200元。但这一亩地背后要投入多少?你看,一亩地肥料钱大概300元,玉米种子需要100元,玉米旋根机的租借费是100元,地膜100元,除草剂20元,农忙时家里如果人手不够,雇人收地又是1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实际收入就是500元左右。5月下地播种,9月收割入仓,4个月下来,一个月也就100元收入!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相反地,要是走出家门打工就不同了,只要有耐心,肯踏实干,两口子一年出门收入10万元真不是难事!”

据马维清介绍,2016年以来,像马文俊的儿子和侄子马哈克一样,由广河县组织的成百上千的劳务大军奔往江苏、福建、广东、厦门等地的新世电子、瀚宇博德、清禄鞋业、比亚迪、玉晶光电、冠捷显示、立讯科技等14家企业务工,每年输出劳动力6万人次,年创收近8亿元。“劳务输出不仅缓解了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对像马哈克一样的农村人口来说,大城市所提供的机会和空间是不可替代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历练,可以让他们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中磨练自己的技能,在挫折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聚餐结束了,马文俊和马哈克又忙着一一送走客人,看着二人前前后后忙碌的样子,让人不得又想起一句老话:手脚勤快的人日子不会差。

新闻推荐

清理棚户区堆积物,打通仓库消防通道桂溪街道积极排除 辖区内消防安全隐患

火车南站仓库综合楼二层的过道已经新配备了消防设施清理棚户区堆积物,打通仓库消防安全通道。自“平安社区百日攻坚行动”...

广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