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花:带着母亲上大学 本报记者 幸福
广河县“带着母亲上大学”的东乡族女孩马淑花,目前正在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读大四,今年六月即将毕业。她和母亲两人期待的梦想,马上就要变为现实。
马淑花家住广河县官坊乡山庄村,她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2009年冬天,父亲的突然离世,成为12岁的马淑花记忆中最寒冷的日子。全家人的生活因父亲的离去,陷入难以预料的困境。好在村委会给母女俩申请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生活的苦难,没有将她打倒,母女俩相依为命,靠着社会上的热心资助,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永不低头的信念带着她走向自强。
初中三年的住校生活,都是母亲从家里给女儿带上干粮到学校吃,之后,他考进了临夏回民中学读高中,她成为村里的第一名高中生。在求学的路上,每一处人生转折,母女俩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
2015年高考,马淑花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依靠生源地助学贷款,她顺利入学就读。8月25日,走进大学校门的那天,马淑花并没有如释重负,她惦记着身后一双慈爱的目光,那是在家乡牵挂着她的母亲。
大一第一学期,马淑花年迈的母亲因腰腿风湿、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困扰,已经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她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她毅然决定带着母亲去上学。
“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你别为我分心。”虽然母亲表面装作镇静,可女儿还是不忍心撇下母亲一个人。说服了母亲后,马淑花很开心,但今后的生活依然毫无着落,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落在她稚嫩的肩头。
“你拉扯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别人眼中的诗情画意,在马淑花的身上是骨感的现实。把妈妈带到兰州,付诸于心手相牵的行动,苦中有乐,百味丛生。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安顿下母亲,一边勤奋上学,一边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这样一来,就能安心上学了。
“不能像我一样没文化,再大的苦,我都能吃。”母亲全力支持女儿上学,希望她今后能当一名医生,而女儿的志愿是当一名教师。默记母爱的慰藉,马淑花坚持读到了大四。如今,她们眼前是一片光明的未来。
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淑花回想起曾经最难的时光,那是在读初中时,有一次返校母亲给了她8块钱,4元是车票,剩下的4元不够维持一周的生活,母亲给她准备了一周的干粮。学校得知情况后,减免了她的伙食费,并提供帮助。马淑花也不负众望,在学校品学兼优,连续获得大学评定的国家一等助学金。
“我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报答社会的关爱。”“晚上补课、餐厅打工、带家教,每天忙忙碌碌,挣钱交房租、帮母亲治病。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马淑花发挥自己的优势,尝试自食其力。正在苦读的她,生活中很低调,除新华社甘肃分社和临夏民族日报社外,她拒绝了很多前来采访的媒体。她只想踏实平凡地生活,努力求学,自立自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在校期间表现优秀,马淑花获得了“甘肃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推免资格,在母亲和爱心人士的的鼓励支持下,本科毕业后,她将在家乡的广河中学当老师,之后再开始自己的硕士生涯。
一面肩负完成大学的梦想,一面承担着照顾母亲的责任,马淑花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今年23岁的她,对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感悟,她说:“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阅历,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我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我的养育和支持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母亲是一所学校,指引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新闻推荐
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全州脱贫攻坚及各项民生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更是成效显著。如果说民...
广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