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倭要塞金山所

烟台日报 2018-06-19 09:48 大字

□邹本广据一九三六年版《牟平县志》记载:“金山:县东北四十里。明置备御所,城址尚存,山麓有指挥兆域。”县志记载较简单,而《昆嵛山志》的《古代战事提要》第三节金元明清战事中记载:“洪武七年(1374)秋七月,倭寇登莱;十年(1377),升宁海备御所为宁海卫。”很可惜,烟台的奇山所经历600多年的沧桑巨变,成了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而牟平的金山所只留下了两个村庄———金山上寨和金山下寨。金山,位于牟平县城东北四十里,山不是很高,长约三里多。我的老家就在金山前面,传说中没有与黄金有关,不知为什么会叫金山。就是代代相传,被叫了几百年,至今也没改变过。这么小的山在烟台地区根本不挂名,就是牟平当地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金山曾是御倭要塞———金山所,是县志上有记载的,可惜文字不多,也不详细。只是留下的遗迹还在,与县志和文史资料所载基本一致。战略要地金山,东距威海七十里,西隔烟台一百里。南面是昆嵛山,北面紧靠北海(黄海),西面是金山港,对岸与丰山遥相呼应,其战略位置十分明显。大概是当年烟台与威海之间御倭时的要塞。说大概是因为县志上只是记载了设金山所,并没说明具体年月、防御地界和功能,也没有记述与烟台、威海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山势的走向:西高东低,从南往北看,主峰上半部呈A字型。下半部向西南延伸一里左右,形成丘陵型小山;往东南由高到低连绵起伏约三里,中间地带也有一丘陵型小山,被称为小金山;主峰往北一百米下坡又转变成上坡,是另一个尖型山顶,其高度与主峰差不多,可能就是当年的烽火台。因从西、北、东三个方向看十分突出。而从南面往北看就被主峰挡住了。就是现在点上火,估计烟台和威海都能看得清楚。听说在晴天海上没雾的时候,眼力好的人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烟台以北海里的岛屿。

相连的两个山头从西面看像驼峰。明显区别是,南峰是天然形成的石头山顶,而北面像似烽火台的顶部有人工用石块和黄土加高而成的迹象。有时大雨后,水流冲出的小沟里能看到石块和泥层中有碎陶片、瓷片、烂木块。其实南面的石头山顶就是天然形成的烽火台,为什么还要在相距百米外的北面加高另建一个烽火台,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当年北面的点火后烟雾大,周边不能站人,所以就在南面的山顶上设了望哨,观察海面情况。有这个可能,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前,山上建洞驻着炮兵部队,两个山头就被当作观察所和指挥所。

金山以北的海岸线,从西面的丰山至东面的双岛有四十多里,而且几乎是直线形,观察海面上的船只走向一览无余。更何况山下以西是距对面丰山十里的汉河、广河的入海口,也就是金山港。

金山港在涨潮时水面宽阔,潮头能直接向南顶到广河和汉河的河道十多里远,而两河岸边就是村庄。如果是在夏秋的雨季,河水奔流入海,倭寇的船只在涨潮的顺水、河水入海的逆水,都能从海上进入陆地。何况在金山港西岸的丰山脚下,或是进入汉河登陆西进三十里就是牟平城,往东七十里就是威海城。

曾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断了缆绳的渔船,在刮西北大风、涨大潮时从海口漂到了村西头的广河。金山西坡有条大沟直通海口,曾有一条船随风漂到了山脚下的沟东头。这条船在沟里停了好几年没人认领,我们小伙伴经常用长木杆插在沟底划到海边赶小海,等涨潮时再顺水划回来,也就是说,金山的防御功能不但针对北面的海域,对西面的海口也很重要。在村西南面的广河拐弯的西岸有一与南面丘陵相连的平地叫土城子,至今村人也是这么叫的。传说是抗倭时防御敌人从海口进入陆地。

据一九三六年版《牟平县志》记载:“金山:县东北四十里。明置备御所,城址尚存,山麓有指挥兆域。”县志记载较简单,而《昆嵛山志》的《古代战事提要》第三节金元明清战事中记载:“洪武七年(1374)秋七月,倭寇登莱;十年(1377),升宁海备御所为宁海卫。”宁海卫就设在牟平城,那么金山所是否也同时设置,不得而知。一般来说,设卫必建所。卫是指挥机构,所是实战单位。那么设金山所应是1377年或是以后的几年间。《昆嵛山志》大事记中也有“洪武十年(1377),为防倭寇,置宁海卫”的记载,却没记金山所是何年设立的。但是记载了“正统十年(1445),五月,复置金山仓”。是金山仓,不是金山所,这个“仓”字令人费解。这说明金山所曾被撤销,倭寇猖狂时又组建归制。金山曾设过粮食储备仓库,记载中复置是否说的是粮仓,也不好下结论。又记“正统十一年(1446),宁海卫以金山守御千户所戍卒少,奏请敛民分守”。千户所的兵力不够用,只得请上面下命令搞军民联防,以抗击倭寇入侵。可惜的是在志史资料中查找不到金山所在防御倭寇作战中的具体战例的详细记载,传说也没留下。也可能是有记载而没找到。争论不休县志里有“山麓有指挥兆域”的记载。到底什么是指挥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搞地名普查时,有人认为是有指挥级别官职、有相当规模建筑物的坟墓,并且是占地面积划分了疆界。也有人认为,指挥兆域的意思可能说的是指挥防御作战的范围,也就是防守划分的区域。理由是:兆域是指古代坟墓的疆界,那么指挥防御也有地域划分,就应当是指挥部或是指挥所。为此事,不同的意见争论了多次,一直没有统一观点。当年我曾时断时续地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查资料、实地查找和走访周边村庄老人,都没找到有关宁海卫指挥使,或是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墓地的线索,连个传说也没有。

既然没有墓地,指挥兆域就可能说的是军事指挥部或者指挥所了。可是指挥部也没留下遗迹。兆域在哪民国版《牟平县志》载:“……山麓有指挥兆域。”既然根本就不存在指挥级别官职的坟墓,兆域应是指挥防御作战的指挥部或指挥所,这指挥部的建筑物设在哪里,没有明确说明。不可能是露天或搭个帐篷。就是站在山顶边观察边指挥,也是临时的,驻地在哪呢?

搞地名普查时有人说,指挥部可能就设在故城内。理由是尽管是距大金山主峰三里多,城址的位置是小金山余脉,但也可称金山的山麓。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600多年前传递消息是在烽火台上点火冒烟为信号,观察敌情是用人瞭望,指挥人员更是靠眼见为实来指挥作战。怎么能住在城内靠传令兵从三里外的山上跑步来回传递消息和传达作战命令?城址地势海拔低,又是平缓地带,北面看不到海面,西面看不清山顶。何况这里全是崎岖小路,还要过几条深沟。所以在城内设指挥部还是不太可能的。

有可能的是在山峰下东南方向不远的一块平坦之地。此地有三十米长,十米宽,明显是人工将上坡的泥土搬到下坡填平形成的台基。如果是当年指挥部所在地,其优势显而易见。离山顶近,发现敌情能直接登顶观察和调兵布阵;山体的北、西、南三面是居高临下的陡坡,易守难攻;撤退可向东进入城寨固守,也能向近处的山头转移。

可惜的是,此地已找不到建筑痕迹,史志文献也没记载具体位置。城址尚存金山是统称,主山峰叫大金山;由西往东山势逐步走低,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的突起小山被称为小金山。而金山所故城就建在小金山东北方向的山坡上,属小金山的较低处,距西面的大金山主峰三里多。

这是因为大金山只有东面与小金山相连,北面是苍茫大海;西面是大水漫流的海口,也就是金山港;山南当年也是一片浅海湾。村西的郝家疃,村东的王家疃、孙家疃,加上我们村邹家疃四个村的总称为港北崖,简称港崖。这说明在明朝的洪武十年(1377)设置宁海卫的同时,或是后几年设立金山所时,山南坡下还没有村落居民。村头石碑上刻的字是“明末清初邹姓……在此建村”。如果从洪武十年(1377)算到明末的崇祯十六年(1643),相距近二百七十年,也就是说邹家疃建村之初的二百多年前金山已经是军事要塞金山所了。

上述都是为了说明金山所建城时为什么要建在远离大金山三里多远的小金山余脉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故城遗址。没能像烟台奇山所那样把指挥所、仓库、兵器、驻军等全部设在城内,就连最重要的指挥部也是设在山麓,而没设在城内。民国版《牟平县志》中所载的金山所共用了23个字中,就用了“山麓有指挥兆域”7个字,算是特别指出。说指挥兆域是指挥部或所,只是依据指挥两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好肯定。

民国版《牟平县志》载:金山所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明洪武初置,今废为村。而据2012年5月版的《昆嵛山志》第三篇名胜古迹中记载的是:实地考察,金山上寨村并未占压村西南的城寨旧址。……遗址四面土墙基础清晰,其西墙残存土岭高3米余,长30米余。夯土尚存,而大砖已被搬光。寨东西、南北各长约365米,周长约1460米,比旧志所记大得多。

很可惜,烟台的奇山所经历600多年的沧桑巨变,成了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而牟平的金山所只留下了两个村庄———金山上寨和金山下寨。

新闻推荐

开展健康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广河县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纪实

近日,广河县庄窠集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来到大庄村,为贫困群众进行义诊和健康宣传。这是该县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医疗扶贫措...

广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