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不上”到“有保障” 共和国能源业发展成就巡礼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实现显著改善。
今年前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8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
回首70年前,有限的能源基本用于工业领域,居民生活用能很难得到保障,农村地区基本无电,大城市才有电力供应,照明时间还常常受限,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不足1千瓦时。大多数城乡居民基本依靠薪柴和煤炭做饭取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电器普及率显著提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逐渐进入家庭,居民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进而向用能“高品质、个性化”转变。
目前,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约695千瓦时,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已解决。居民天然气消费量从1980年的2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0亿立方米。如今,能源在百姓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担心随时会断电到踏踏实实用电,从烧柴火做饭到用燃气灶炒菜……70年来我国能源惠民利民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了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农村机井通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工程;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镇配网建设、成品油质量升级、能源扶贫等民生用能行动取得成就。能源基础设施和供应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
工人在河南周口燃机项目施工现场忙碌
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巡检员对管道进行检查
浙江省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从“以煤为主”向 “清洁化、多元化”发展
新疆玛湖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辽河油田的长停井复产,多个油田连获高产油气井……今年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获多点突破,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0余万吨。经过几代石油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瞩目成就: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1963年石油基本自给,随着胜利、华北、中原、塔里木、长庆等油气田的发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2010年突破2亿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石油行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能源业日新月异的缩影。
70年前,我国能源工业基础薄弱,煤炭生产基本以手工作业为主,输电电压等级低,石油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生产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跃成为能源大国,基本形成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远距离输送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接近80%,千万吨级炼厂合计加工能力超过全国总加工能力的40%,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建成投运,输电线路长度超过60万公里,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同时,能源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加快培育。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多能互补集成优化项目实施,储能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一批微电网、储能示范工程启动建设。
从“一穷二白”到能源大国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宣布,我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70年来,随着我国能源总量不断发展壮大、用能方式加快变革,清洁低碳化进程逐步加快,能源结构持续大幅优化改善。
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当时煤炭不仅是工业的“粮食”,还为交通运输提供动力,火车都是蒸汽机车,汽车上也背着“煤气包”。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清洁低碳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大幅提高,成品油质量升级扩围提速,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初见成效。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石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由1953年最低的3.8%提高到2018年的18.9%;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占比总体持续提高。“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着力推动能源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和安全生产。”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
提起甘肃,人们过去想到的多是贫穷和荒凉,甚至有人戏言甘肃就像一根没肉的“瘦骨头”。而今,一批新兴绿色产业显露勃勃生机,绿色化改造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绿色发展的理念正深植于这片土地,甘肃正通过紧抓十大生态产业在绿色发展中崛起。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报废车辆整齐地堆在车间外的货场,形似“变形金刚”的汽车拆解机正在对拆过电池、清理过废油的报废车辆一一拆解。一套“常规动作”后,一辆报废汽车很快变成了铜、铝、铁、塑料、橡胶等多种资源。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是甘肃十大生态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带动性工程,目前初步形成以“收集——拆解——加工”为模式的废旧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链。示范基地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中心项目负责人庞亮介绍,去年以来,该项目拆解8000多辆废旧汽车,这与规划的1.18万辆处理量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现在还‘吃不饱’,已在甘肃、青海、陕西等多地设立700多处网点加大回收。”不只如此,年产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已在兰州新区投产运营;全省弃风弃光率分别降至10.06%和6.91%,新能源消纳持续改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共建有序推进,陇桂铁海联运开行班列同比增长80%;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4.3亿元,同比增长31%……
一批新兴绿色产业正在持续释放动能。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GDP的18.3%。今年上半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756.58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06%。十大生态产业已成为甘肃推动绿色崛起的新引擎。“挨了板子记住疼”,在绿色发展中崛起,是甘肃痛定思痛后的抉择。甘肃深刻汲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教训,2018年初提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中崛起不是另辟蹊径。不少传统工业企业正在通过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快转型。
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企业绿色化改造工程,二选扩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了对贫矿资源的加工处理水平。金川集团选矿厂二选矿车间主任张玮昌介绍,今年6月,企业11000吨/日二选扩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绿色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同时也借助绿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这两年,一到10月下旬,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很多乡镇的地里和村头,都会看见一个个白色和浅蓝色的“大球”。这是当地推行“粮改饲”试点,把新鲜的秸秆连同玉米直接粉碎打包做成的饲料。“这里天旱、地薄。过去地里能种出的玉米少,村民靠天吃饭;现在玉米变饲草,村民赶着牛羊能发家,真没想到。”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赵家乡墙头村村民马成明说,“粮改饲”不仅满足家里10头牛、100只羊的饲草需求,还减少了牛羊肠道疾病的发生。截至目前,甘肃完成“粮改饲”种植面积320万亩,极大带动了牛羊养殖业的发展,不少贫困农民依托牛羊产业实现脱贫。在陇中黄土沟壑区,超过400万亩的黄土旱塬披上了绿装,退耕还林还草成效初显;在六盘山区的平凉市静宁县,苹果树已基本覆盖所有适宜种植的地区,100万亩的苹果种植面积鼓足了当地农民的底气……
如今,甘肃已经找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十大生态产业不断助力甘肃实现“绿色蝶变”。有人说,现在的甘肃,更像一柄透着亮色的“绿如意”。(据新华社)
在绿色发展中崛起 ——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观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琼洁)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办,甘肃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州...
东乡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乡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