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国际禁毒日 现实版“破冰行动”远比电视剧惊险

三秦都市报 2019-06-25 02:12 大字

办案民警认真研判案件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剧《破冰行动》火了。该剧以“中国特大缉毒案件”——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真实案件为蓝本改编,迅速在网络上刷屏。国际禁毒日前夕,作为现实中真正的“破冰者”,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禁毒大队的一位缉毒民警向记者讲述了“破冰”背后的故事。

线报

有人从甘肃来西安进行大宗毒品交易

进入警察队伍15年的王鹏(化名),做过5年特警,又在便衣大队工作了9年。在身为缉毒警察的这一年时间里,出于工作需要,王鹏的身份有时候是代驾司机,有时候是快递员,有时候是酒店领班,有时候则是和犯罪嫌疑人擦肩而过的“路人”。

如果不是因为有视频和照片,记者很难想象,坐在面前的这个穿着T恤短裤运动鞋的年轻人,在抓获“1·21”特大贩毒案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时,用枪口死死抵住嫌疑人的脑袋,直至人赃俱获。

2019年1月21日,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接到警方线报,称有几个甘肃人近日要到西安进行大宗毒品交易,毒品是通过快递由云南临沧发往西安市长安区。

决不能让这些毒品流入西安市。接到线索后,莲湖分局抽调禁毒大队、劳动南路派出所、巡特警大队、网安大队民警组成了“1·21”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可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到底长什么样,王鹏他们并不清楚。

和侦办其他案件不同,禁毒案件讲究“由人到案”。毒品案件往往没有报警人,民警要先确定侦查对象,再从他们身上一点点挖掘犯罪行为。

侦查

扮成酒店领班趁机拍下毒贩体貌特征

通过前期侦查,专案组锁定了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得知他们将在西安高新区某城中村附近找一家招待所住下时,王鹏和同事们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现区域的几十家招待所挨个进行了排查。凌晨时分发现犯罪嫌疑人踪迹,但是对方以房价太贵为由离开了。

凌晨四点,王鹏和同事们发现,犯罪嫌疑人入住了另一家酒店,但是只登记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经过专案组研究,由王鹏佯装成酒店领班,在酒店内部监控犯罪嫌疑人,其他民警则在酒店外进行蹲守。

“之所以选择我,因为我多年的反扒经验。一是认人比较准,另外,我遇事比较冷静,善于利用周边环境开展工作。”王鹏笑着说。

利用各种机会,王鹏最终通过手机,成功拍到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的准确体貌特征。至此,专案组确定,这起案件涉及人员众多且成员分工非常明确。其中,云南男子范某为缅甸上家派到西安的交货人,另外两名甘肃东乡男子铁某、马某(叔侄关系)是到西安购买毒品的下家。

显然,这是一起跨省甚至跨国的贩毒案件。侦办难度,可想而知。

危机

警方监视车辆被犯罪嫌疑人怀疑

这场黑与白的较量中,毒贩的反侦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犯罪嫌疑人的警惕性非常高。”王鹏回忆,“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两个人吃,另外一个人负责望风。出去的时候,也是两个人走这边,另一个人走马路对面。”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警方一开始以为这几个人是开车过来的,可是酒店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方都找遍了,没有发现可疑车辆。原来,为了安全,犯罪嫌疑人将车停在了一个极远的位置。

参与毒品犯罪的往往都是亡命之徒,缉毒案件的侦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到最后抓捕的那一刻,案件就一直处在持续发展、不断变化之中,而侦办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前功尽弃。

一天,王鹏在酒店前台,听见其中一名犯罪分子打电话,虽然是甘肃口音,但是他还是听出了几个关键词“商务车”“注意”。王鹏本能的反应,给同事们打电话,赶紧撤掉在酒店外商务车里蹲守的同事。

果不其然,5分钟后,犯罪嫌疑人马某来到了警方的蓝色商务车附近,前前后后绕了好几圈。之后,在车辆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抽了一根烟。

事后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看见这辆商务车在之前的城中村出现过,又出现在了酒店附近,引起了他们的怀疑。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电视剧《破冰行动》中的一句话:“缉毒,需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明察秋毫,占据有利形势。”

困难

外人一进村就能看出来

什么时候进行毒品交易,是专案组最关心的问题。王鹏利用酒店领班这个身份,在犯罪嫌疑人出门之后,潜入犯罪嫌疑人的房间进行过检查。结果,房间里除了一个剃须刀,什么都没有。

两天后,犯罪嫌疑人再次出门。王鹏见房间里的剃须刀不见了,赶紧通知同事。专案组判断可能进行交易。酒店外蹲守的同事发现,三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上了出租车,去了不同的地方,路程都很近。专案组分析,这是犯罪嫌疑人反侦查的手段之一。

果然,马某、铁某两名犯罪嫌疑人在一个地方会合后,打车去了长安区兴隆乡。在这里,民警们再次遇到了危机。

“兴隆乡属于一个正在拆迁的乡村,剩下的都是留守的老人,到处都是拆迁的工地。我们的民警在这里很扎眼,外貌、口音与当地人都格格不入。有点像《破冰行动》里的塔寨村,只要有外人进入,马上就能看出来。”王鹏说。

马某和铁某到达兴隆乡之后,由马某在附近望风,铁某在村子里面转来转去。此时,民警们就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静静地观察。这时候,马某接到了一个电话。只见他突然走到了一栋废弃的小楼里,站在三层的位置往外看。显然,在他看来,站得高,视野宽阔,更便于“放哨”。民警们不得已,只能一再变换观察的地点。

蹲守

扮成快递员不眠不休守在包裹旁

尽管此前知道毒品是通过快递的形式邮寄过来,可是面对如山的包裹,如何确定哪一件里面有毒品,确实也费了一番工夫。

“一般我们寄快递都会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可是快递公司在整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包裹只写了兴隆乡,对于正常包裹来说,快递员是根本没办法派送的。”王鹏介绍,“但是这个包裹非常大,近100斤的样子,我们和快递公司又有点拿不准,这么惹眼的包裹,里面可能是毒品吗?”

这时,快递站接到了范某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询问,是不是有一个包裹,什么时候取方便。为了不引起他们的怀疑,我同事说晚上八点再不来取就下班了。”当晚,还在酒店大堂的王鹏发现,三名犯罪嫌疑人都回来了。

1月27日的晚上,对于民警们来说是难熬的一晚。为了隐蔽,他们全部都穿上了快递员的服装,进入到分拣库房守着那个包裹。“根据以往我们的经验,有时候犯罪分子会在包裹里放置GPS,一旦包裹发生了移动,犯罪分子能马上知道,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我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包裹里是数量较大的毒品,万一犯罪嫌疑人铤而走险,直接来偷或者抢,我们该怎么做。”王鹏说,他不是一个消极的人,可是每次出任务,他们都需要准备一套方案,应对最坏的结果。

收网

现场缴获毛重10公斤海洛因

第二天一大早,范某驱车一路朝兴隆乡开去。他再次给快递站打电话,要求取包裹。由民警装扮的快递员帮他一起将包裹抬到了一片空地上,众人合围,将范某抓获。

“一旦咱们扑上去没有人赃俱获,犯罪嫌疑人就会一口咬定这包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必须保证他拿着包裹的情况下实施抓捕,做到人赃俱获。”

与此同时,一辆甘肃牌照的宝马车开到了酒店门口,专案组意识到——要进行交易了。果然,这辆宝马车一路开到兴隆乡。

此时,范某配合着民警,将包裹放置在了兴隆乡某小学对面的一个破旧的房子里。由一名侦查员在里面蹲守,其他民警在周围待命。

这时,开着宝马车的犯罪嫌疑人到取货地点发现民警后,向三个不同方向逃窜,王鹏和同事们兵分三路抓捕。“他们这些人,交易的时候往往是警惕性最高,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抗法。”

很快,马某和铁某便被包围的警察扑倒在地。他们的手机以最快速度被收缴,以免和团伙通风报信。

押解着犯罪嫌疑人,民警们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个摆放整齐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拆开中间的几个,黄色胶带包裹的块状物露了出来——整板海洛因,毛重10公斤。一旦流入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王鹏说,后来想想当时还是挺惊险的,“如果他们身上有武器,先朝我们开枪或者捅上几刀,就会有生命危险。毕竟贩毒的,都是不要命的。”

隐蔽

为了工作习惯性隐藏自己的身份

调查阶段,专案组在马某手机中看到他搜索的信息,“从甘肃到陕西,高速上一共有几个检查站”,而铁某则已经做起了交易成功后买房买车的“美梦”。

经查,四名犯罪嫌疑人铁某、马某、马明某、张永某均为东乡人,合伙以每克240元的价格向缅甸上家周某某(缅甸果敢人)购买七公斤毒品,总价160余万元。他们先把张永某的侄子张小某送往缅甸做担保人质,然后向缅甸上家支付定金。在收到毒品后,以人质作保,承诺将毒品带回甘肃东乡四人均分出售后,十天内向缅甸上家付清余款。

目前,范某、铁某、马某、张永某已经被刑事拘留,张小某已经投案自首并押解回西安,马明某在逃(被通缉)。对该案中涉及到的云南缅甸上线和甘肃东乡下线将继续深挖、持续侦查。

每侦办一起案件,缉毒民警们都要把毒品交易的资金、地点以及毒贩之间的微信、短信等内容整理汇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所以,王鹏的手机里,还有百余张侦办“1·21”特大贩毒案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王鹏还是习惯性隐藏自己的身份,“关系好的知道我是‘警察’,再好点的知道我是‘刑警’,但是知道我是缉毒警察的人少之又少。”他说,缉毒工作虽然危险,但它是一份做了会“上瘾”的职业,最享受的就是把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带来的成就感。

首席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东乡折红公路建设如火如荼

本报东乡讯(通讯员郭得侠白栋)近日,在东乡折红公路建设现场,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连日来,广大公路建设者加班加点,筑...

东乡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