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车间”承载脱贫“大梦想”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谭飞 王朋 本报记者 马健
“继续努力,抓出实效。”近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对新华社《甘肃东乡扶贫小车间激活民族地区脱贫大资源》一文专门作出了批示,对临夏州大力建设扶贫车间助农促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产业基础弱、群众致富路子窄,严重影响该县脱贫攻坚进程。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去年以来,东乡县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作思路,成功办起一批扶贫车间,不仅引来了短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培育了一定产业基础,而且还实现了当地妇女“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的愿望,激活了当地脱贫内生动力,成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场“革命性变革”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我从没想过自己除了干家务事,还能在工厂上班赚钱养家。”27岁的坪庄乡免古池村妇女马祖力哈说。以前,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是东乡族妇女生活的主旋律。
马祖力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在当地干部的动员下,她来到一家由福建商人投资的雨具生产扶贫车间接受培训并打工。她说,没想到仅用一周时间,就能熟练操作机器了,每天还能拿到50元补助,村里不少姐妹跟着她一起到车间上班。
像马祖力哈这样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东乡族妇女,在东乡还有740多人,每月人均收入2000—3000元,她们从每天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转变成按时上下班的产业工人。
“不仅实现增收,还改变了家庭地位。”原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说。“到扶贫车间务工”成了当地妇女热议的话题,当地干部群众称为“革命性变革”。
据该县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8月至今,东乡县已建成运营18个扶贫车间,目前正在筹建的扶贫车间有40个,预计年底可吸纳上千名妇女打工。
学习知识开阔眼界
马秀花是龙泉镇拱北湾村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去年9月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打工,由于上手快、学得好,马秀花很快升任车间主管,每天除了带领车间贫困妇女搞生产,还要带领她们学习企业管理制度。“有些企业规章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懂,不敢带着工人们学习。”从去年10月起,46岁的马秀花开始自学识字。她说:“主动识字不只是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因为识字才能有文化,有文化才能真脱贫。”
现在,在东乡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和马秀花一样,开始主动学习技能、接受培训、到扶贫车间上班。
记者了解到,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硕士毕业的马娟、弃教从商的马成海等一批从贫困大山走出去的东乡族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把电商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扶贫车间不仅激活了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内生动力,也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乔栋明)5月5日,州委副书记、州长马相忠赴东乡县达板镇调研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工作,并主持召开推动落实座谈会,州...
东乡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乡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