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成就小康梦 本报记者 赵淑娴 通讯员 马团
去年以来,东乡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积极探索扶贫车间这一产业扶贫新模式,强化包抓责任、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整体层次。截至目前,全县筹建扶贫车间58家,投入运营18家,已有740多名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工资2500元至3000元。扶贫车间已然成为党建引领履职,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党委统一领导顶层谋划定好“主基调”
该县将兴办扶贫车间作为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和承接产业转移、稳定易地搬迁、推动就业创业、深化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定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等,研究解决扶贫车间建设运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委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厦门、广州、成都、兰州上门走访、招商引企,并深入基层一线指导企业引进、规划选址、建设运营等工作,组织人员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推动扶贫车间向规模化、规范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部门通力协作互惠共赢奏出“和弦音”
该县坚持互惠共赢和“引进来、扶上马、陪全程”理念,“保姆式”服务招商引企。
按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车间就建设什么样的车间、企业有什么困难就全力以赴解决”的思路,由县发改、扶贫、国土、水电、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通力协作,通过提供厂房、流转土地、金融支持、落实政策、联合开展“带薪培训”、帮助增资扩产和建设配套水电暖路基础设施等方式筑巢引凤,吸引省内外帮扶企业入驻。引进四川莫名信息科技公司、厦门特利强雨具公司,促成东乡县青年人才扶贫车间10086基地和雨具生产基地顺利落地,运营后将实现1000多名群众稳定就业。
乡村具体落实百花齐放演好“主角戏”
以“24个乡镇贫困村扶贫车间建设全覆盖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全覆盖”为目标,着力在形成一村一品、丰富产品种类、防止重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产业选择上,紧密结合各乡镇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选择脱贫效果好、群众收益快,发展已有基础、群众普遍认可,前景可预期、未来能成支柱的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统筹考虑交通、水电、学校等基础设施情况,灵活布局扶贫车间,既方便企业运营、降低成本,又方便群众办事、照顾家庭和子女。在生产模式上,积极探索“厂房式车间”“家庭式车间”模式。在产业链建设上,加强与省委党校、甘肃农大、科研机构、入驻企业在产品开发、健康食品研发、提高附加值等方面的合作,加快五大产业园区、五大养殖基地和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扶贫车间产品推介力度,推进扶贫车间品牌化、链条化、规模化、产业化。
目前,建成的18家扶贫车间产品涵盖牛羊肉加工、民族特色美食、传统手工制作、雨具地毯制作等六大类15种以上。
党建带动引领结对共建迈向“新征程”
推行“党建+”模式,着力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领头雁”作用,依托专业机构、龙头企业和枢纽型组织,按“地缘”“业缘”开展共建活动,对接省委办公厅、省委党校、腾达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扶贫车间打造综合性联合支部。坚持基层组织先行,带动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组织和帮扶干部,合力宣传发动,通过“采取向群众讲清扶贫车间带来的好处,群众参观扶贫车间的新鲜感受,请群众体验扶贫车间的劳动过程”的方法吸引群众,着力培养贫困就业群众的“工人意识”,引导其向“产业工人”转变,并组织外出观摩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让群众参与扶贫车间建设管理;培育集体经济,激发组织活力,提高带动脱贫和帮扶贫困户的能力。
新闻推荐
郭鹤立在东乡县随机暗访时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以过硬作风保障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本报讯近日,州委书记郭鹤立不打招呼、轻车简从,随机到东乡县龙泉镇暗访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随机暗访是转变工作作风、推动...
东乡族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