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家乡花馃馃 ——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娟
今年27岁的90后姑娘马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东乡族女孩,如果不是上大学、不是创业,她的人生,或许就和生长在这贫瘠大山里的小草一样,一辈子待在家乡,与贫穷为伍,终日为生计奔波,成为一名农村留守妇女。
“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布楞沟,奶奶就会跟我讲,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早早把我嫁到布楞沟,吃水困难、外出困难、生活困难……对于布楞沟,从小就有一些恐惧的情绪。考上大学、走出东乡成了当时我解救自己的唯一方式。”现在已是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的马娟这样诉说自己创业的原因。
由于家境贫寒,家族历史上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这使马娟从小就对上大学充满了憧憬。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9月,马娟顺利考上兰州城市学院,2014年毕业后,她顺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2016年9月,她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进行了半年的交流学习,期间,她亲眼目睹了大山外面丰富多彩的繁华世界,而她心里,却依旧放不下那片贫瘠的故土。
2017年面临毕业,马娟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她的大多数同学选择留在西安,或者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而马娟的职业规划中,故乡的影子却越来越清晰。“作为一名东乡籍硕士生,为了回馈家乡的培养,我选择回到养育我的故土。”马娟坚定地说,“我要用学到的知识与见识,以及我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家乡。”
感受到互联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马娟意识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前景广泛。并基于曾在网站做美工设计的经验,她萌生了利用互联网创业的念头。经过前期深入的考察调研,东乡特色产品花馃馃进入了马娟的视野。
在东乡,由于教育、经济、思想落后等原因,很多妇女无法外出务工,更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她们身上,有东乡人民的淳朴秉性,有心灵手巧的花馃馃技艺。在东乡,花馃馃制作是家族传承的技艺,也是人们日常居家待客的常用食品,几乎所有东乡族妇女都有制作花馃馃的基础技能。
“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发现,作为地方特产,花馃馃的市场效益好、需求量大,却没有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推广规划,在色泽、口感、规格和包装上还没有标准化、品牌化,它并不广为人知。如果说花馃馃是一片大海,那我发现的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等这滴水放大后,我看到了创业的基础和决心。”马娟说。
于是,马娟的花馃馃梦想起航了。2017年9月,她注册成立了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通了电子商务平台。
创业初期是艰难的,通过不停的沟通和据理力争,马娟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然后又挨家挨户耐心说服精通花馃馃制作的妇女,最后她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了马娟的行列。通过不停尝试、改良制作工艺,马娟制订了统一的加工标准和包装样式,使花馃馃的口感和观感更加满足市场需求。这些主打产品于今年1月19日正式在电商平台上线,一经推出,受到极大欢迎,线上线下订单不断,加班加点生产依然供不应求。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完成销售3000余份,期间,因受生产场地和产量限制,使花馃馃供不应求,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尽管如此,缺乏资金、没有团队和符合标准的生产场地等问题,制约着下一步的发展。就在多方寻找支持、一筹莫展之际,马娟参加了一次在临夏举行的电商座谈会,会上她详细讲述了那段属于自己的辛苦创业历程,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缘于这次座谈会,东乡油馃馃项目在众多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接下来,在政府和扶贫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先后投建了布楞沟流域巾帼扶贫车间、龙泉扶贫车间,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的厂房也即将竣工。拥有三个花馃馃生产基地后,马娟通过改良包装、规范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规格,制作出了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再次受到市场的认可,订单不断,现有车间全部满负荷运转。现在每月可生产花馃馃3万斤,销售额可达45万元,直接带动60名当地妇女就业,月收入达到2500-4500元;带动周边产业贫困群众100多人,这离马娟梦想东乡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
今年9月,马娟的公司入驻东乡县新建成的电商产业园,吸纳了更多的东乡大学生就业,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和管理团队。现在,通过培训学习,已经开始进行自媒体、网店、第三方平台的建立,计划以电商模式经营调料、民族特色食品、民族纺织品、手工艺品、地方农副产品,把花馃馃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马娟坚信,借助政府和各方的扶持力量,通过打造花馃馃产业,一定会让世界知道东乡、了解东乡,让东乡美食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东乡美食,从而带动更多的东乡妇女自食其力,助推地方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睿君通讯员郭得侠胡发伟“住上新房子,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站在5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前,东乡县坪庄乡村民马尕西...
东乡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乡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