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带柄素陶盉

民族日报 2018-03-06 14:56 大字

盉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早期口部有流,后期流置于腹上,有的附柄(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盉的发音同“和”,有调和、融合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盉,调味也。”从字形上讲,它的上半部分的“禾”指粮食,下半部分的“皿”指容器。盉的意思就是把“粮食精”放在容器里调和一下。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泥土烧制的陶盉。目前,临夏州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齐家文化带柄素陶盉。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的齐家文化带柄素陶盉,是1976年由临夏州文物普查组从东乡县河滩乡马淌子征收的,属国家二级文物。通高31.2厘米,口径8.7厘米,足距17厘米,重2.05千克。为夹砂橙黄陶质,造型大气简约。器顶一侧有半圆形口,口微侈;另一侧为半隆面突起形成盖,盖上有一管状短流口。器身微束,直腹,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足裆低垂,显得稳健有力。在口、足之间有一宽扁的长大耳,耳上有泥突和三条竖向附加堆纹。这件素陶盉在器型方面跟夏代的盉很相似,通常夏代的盉都有三袋状足,而且足偏大、较丰满,口沿处有盖儿,带流口,口、足件饰半圆形把手,好似一个人叉着腰。

陶盉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齐家、大汶口、马家浜、良渚、龙山文化遗址均有出土。商代陶盉为敛口,圆肩,管状短流,带鋬,有三袋足。陶盉至汉代仍有生产,山东临沂西汉墓曾出土带盖兽头形流陶盉。原始青瓷盉始于西周,造型仿青铜器,有兽头形流和提梁,有的器腹不通,多为陪葬冥器。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盉盛行。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盉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威严神秘。东周时期,王权没落,礼崩乐坏,盉的形象变得有些“轻佻”:口变小,腹部扁圆,蹄形足。许多盉还加上了弯曲的提梁,造型精巧。汉代虽然恢复儒家礼制,但盉的造型已经趋向于更优美、更实用了,并未回到商周时期的敦厚。东汉时盉足开始变细,深圆腹,长把手,像一把壶。

齐家文化时期正值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件齐家文化带柄素陶盉的出土,无论从材料学还是从器型学来研究,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论断。(华小燕)

新闻推荐

“东乡贡羊”搭上电商扶贫快车道

本报东乡讯近日,东乡县举行“东乡贡羊”与阿里巴巴集团阿里拍卖战略合作发布会,积极搭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为培育壮大东乡县富民产业和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子,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全县产业转...

东乡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