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四大行动”激发昭觉脱贫“原动力”
□杨海燕李鹏罗小兵
自2016年底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以来,涪城区坚持“党建领援建、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理念,创新实施筑强堡垒、红色先锋、党建+、感恩奋进“四大行动”,点燃了党建助推昭觉脱贫攻坚新引擎。目前,涪城区投入帮扶资金1.4亿多元,组织实施安全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9大类121个帮扶项目,协助昭觉完成136个贫困村退出、67935名贫困群众脱贫。
涪城区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分二批次派驻209名优秀干部人才分别挂任昭觉深度贫困乡镇党委副书记、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同时安排区内32个单位与昭觉24个深度贫困村开展结对共建,统筹区内175个单位与昭觉县相关单位部门形成全域结对,推广“书记领办”“挂图作业”机制,协助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推动乡村两级高效运转。
在各村开展村级阵地提升工作,送党章、党旗、党徽、文件柜、文件盒,完善幼教点、卫生室、农民夜校、农家书屋设施设备,推行一个扶贫工作室、一个档案橱、一个档案袋、一块公示牌、一张扶贫卡的“五个一”工作法。
涪城区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参加合作社、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养成生活好习惯、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到“七带头”,领办“技术宣讲”“民情收集”“大棚课堂”等特色项目。在群众生活区中设置“党员示范户”、在产业上设置“党员示范岗”。同时,积极开展“四好”家庭、星级党员、脱贫示范户等评比。
教育是改变贫穷的拐点,也是改变贫困乡村的重要途径。涪城区推动涪城24所中小学、52个医疗机构与昭觉57所中小学、52所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共建,组织专业教师、种养技术人员送学下乡、送技入户,实现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结对,帮助建设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队伍。
涪城创新实施“党建+产业”,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配合制定24个深度贫困村产业帮扶规划和“一户一策”脱贫方案,发展半细毛羊、乌金猪等生态家禽养殖,羊肚菌、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乡村旅游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等四大特色产业,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5392万元。
涪城区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民”模式,探索出“村集体以帮扶资金控股、村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的合作社”机制,引导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建成半细毛羊示范牧场1000亩,核桃栽培和嫁接示范基地3000亩,羊肚菌特色产业示范带1000亩;推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分红办法,预计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加收入7000元。
涪城撬动总投资3.2亿元,规划建设大凉山“援建规划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配套功能最全联结贫困户最多、体制机制最新、单位效益最好”的的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坚持派出专家、骨干赴昭觉“传帮带”,邀请昭觉干部人才到涪城“体、感、悟”,实施“双向帮带工程”“劳动奖励计划”“师带徒就业帮扶计划”“品牌推介计划”,开展多维度、互动式帮扶。引导社会各界3000余人次参与“涪昭一家亲·爱心募捐”、以购代捐等活动,160余家单位“以购代捐”认购昭觉特色农产品1200余万元,累计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3989万元。
在帮扶工作中,涪城区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良好的文明新风尚。涪城区探索形成“道德银行”“雄鹰基金”经验做法并以点带面在昭觉县271个村广泛建设“里鲁博超市”,变“创建为共建”、变“资金为奖金”、变“慰问品为奖品”,着力鲜明奖勤罚懒导向,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意识,不断催生感恩奋进的强劲动能。
创新实施“村支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家支”治理模式,以合作社、产业互助小组等为单位,涪城积极在当地建立支部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家支头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利用绵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宝贵经验,涪城采取文艺汇演等形式,常态开展“致富文化”“现代文明”教育,倡导“衣服挂起来、脸盆架起来、板凳坐起来、标兵树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推行移风易俗。以建设“铭恩家园”“党群服务中心”为契机,在党建阵地、群众聚居区、交通要道等区域,分门别类书写“汉语+彝语”的党建宣传标语和图画,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新闻推荐
四川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昨迎首批住户5月10日,首批搬迁村民走进安置点。入住新房前,村民现场办理相关手续。5月10日...
昭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昭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