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悬崖村再加一道“防护锁” 悬崖村地质灾害减灾防护建设记
仲秋时节,细雨蒙蒙。清晨8点过,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小伙儿某色拉洛早早便下山来等候,因为这天对他很重要,原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所的高级工程师王佃明又要上山为他“授课”了,因担心所带的地质灾害仪器设备比较重导致攀爬“天梯”时较困难,所以某色拉洛下山来帮忙了。
某色拉洛是阿土列尔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在汛期,他每天主要的工作是负责隐患点的巡查,早饭后走过一片苞谷地,先巡查一下地灾隐患点并做了巡查记录,又来到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仪器面前查看,虽然自己不懂这些仪器,但他知道这是用来监测滑坡变形,是用来保护村民和牛羊安全的,所以把它当成了宝贝,他有保护的责任。
在今年以前,他的巡查工作基本是靠培训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根据州县应急办发布的降雨信息和预警信息后,步行到各隐患点四处查看有没有裂缝、有没有积水、有没有滑坡或是崩塌现象。
“剑”悬悬崖村
地质灾害隐患重重
阿土列尔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顶上,过去无论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要走出大山,买个油盐、农具、娃娃上学,或是想走向外面的世界,都需要攀爬近一千米高差用树枝绑扎的简易梯子,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这里也被外界称之为“悬崖村”。2016年,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了这里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悬崖村进行了大力的支持。
2016年11月,悬崖村开始使用钢管代替此前老旧“藤梯”,新的“天梯”建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安全问题,也缩短了出行的时间。
出行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还有一把“利剑”悬在悬崖村头上,这里的地质灾害隐患也不容忽视。
“其实,在悬崖村不仅仅是行路难,地质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村民们的安全,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地质灾害隐患也成为了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的因素。”在采访中,村支书莫色吉日说。
记者从州地质环境监测站了解到,根据地勘单位调查和勘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在阿土列尔村村民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的区域内存在4处不稳定斜坡及3处危岩共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两个组137户529人。
“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这里都发生过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因为预警及时,转移迅速,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只是房子和牲畜受了灾。”地环站站长殷万清回忆起两次灾情说道。
在特土组村民吉克伟且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那场崩塌,“好吓人哦,直径两米多的大石头直接砸进了房里,还好人及时跑出去了,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整个特土组,在2015年的那场记忆犹新的崩塌中共有3户的房子被砸毁。“从那以后,每次下大雨,大家伙都会特别担心,睡不着觉。”村民吉克九里有着同样的感受。
这里不仅出行难又有地质灾害,那为什么不搬迁呢?不少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村支书莫色吉日解释说,根据悬崖村的情况,州级相关部门也来做过调查研究,昭觉县山高沟深,特别是彝族聚居区,几乎没有水田,可用来耕作坡地也实在太少,而阿土列尔村周边的坡地算是块肥地了,这里的土豆亩产能达到三四千斤,比全州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而且这个村的气候(环境)与境内其他地方相比算不上差。目前已经解决了安全出行的问题,绝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能有效消除隐患,这才是当务之急。
“把脉”悬崖村
主动出击详尽调查帮扶到位
2016年5月25日,与阿土列尔村勒尔组紧邻的特土组发生崩塌、滑坡,由于提前预警,启动防灾预案及时,临灾处置得当,提前疏散转移危险区群众56户228人,做到了“零伤亡”,成功避险。州、县自然资源部门庚即组织开展灾情调查、核查、信息报送和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当年5月30日,州自然资源局委托省地矿局华地建设工程公司专业技术队伍携带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密测绘仪器、无人机等装备入驻现场,对悬崖村区域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勘查,查明了“悬崖村”及相邻的说主村共分布有8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148户72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包括说主村滑坡威胁80户400人)。州自然资源局经组织专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和工程治理可行性研究,从技术、经济、安全等因素综合对比,认为实施工程治理的难度大、投入高、不能根治,且在机具上山、材料运送和施工等环节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向州、县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强监测;加强宣传培训;实施避让搬迁”的建议。
“我们本着预防为主、避让在先的原则及时向州、县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强监测、加强宣传培训、实施避让搬迁的建议。”殷万清介绍说。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和凉山州政府都十分关注悬崖村的地质灾害,牵挂村民的安危,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党组也多次专题研究悬崖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问题。
悬崖村被广泛关注后,旅游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等相继入驻,加之该区域土地相对肥沃,出产丰富,避险搬迁措施不能全部实施。基于此,地质专家结合实际把脉开方:最好的方法是观察、把它监控起来,掌控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应急防灾避险留出第一时间。
2019年3月15日,根据州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建议,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发去专函,请求支持在阿土列尔村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通过使用该所的监测技术和成功经验,提高科技防灾能力,达到科技防灾的目的。
装备悬崖村
系统设计全面固守减灾于未然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所收到函件后,所党委十分重视,急政府所急,想村民所想,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与技术人员研究监测方案,3月18日指示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奔赴悬崖村现场作详细的踏勘和走访。
经现场查证确认阿土列尔村勒尔组发育1处崩塌、1处滑坡、2处不稳定斜坡共4处地质灾害;特土组发育1处崩塌、1处滑坡、2处危岩共4处地质灾害。”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悬崖村”的八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先对4处地灾隐患点布设监测仪器进行专业监测,迅速编制了《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勒尔组及特土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方案》,设计确定了采用13套自动化实时GNSS,1台自动化雨量站,1套自动预警广播系统,2台长视距激光视频监测系统实施专业监测。分别在勒尔组及特土组中间隆起的平台上建自动降雨量观测点;选取视角广、观测范围大的区域建设两个视频点;在勒尔村威胁较大、居民集中的位于“天梯”尽头的2号不稳定斜坡和特土村威胁较大、居民集中的不稳定斜坡建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还有一套实时联动的声光报警装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人员、交通、材料组织等施工条件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所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两个方案进行评审并报送凉山州自然资源局、州地环站认可后,立即开展仪器设备、材料采购,人员组织等工作,并派出技术过硬、现场管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王佃明进驻现场蹲守指导。
据该所地灾专家介绍,“其中的特土
组后山崩塌位于住户集中区后山半坡,历史上曾经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崩塌。像2016年5月25日,发生的崩塌范围为40米、宽17米,厚8米,规模达到了5000立方米。现在在集中居住区还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巨石,一般的直径有3—5米,个别大的有8米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非常必要。”
“高新”悬崖村
“上天入地”监测隐患点一览无余
走进悬崖村村庄里,一眼便能望见耸立在半山腰的监测仪,以及刚安装好的预警“大喇叭”。
根据随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佃明介绍,此次为悬崖村项目量身定制的专业监测信息系统是新一代基于WebGL的大型三维GIS引擎,实现地质实景模型基于Web三维图形显示的系统化全流程解决方案,结合真三维倾斜摄影实景地图,立体化地灾防治分析。结合悬崖村独特地理条件与灾害特点,通过无人机对灾害范围进行了三维实景扫描,在三维实景地图上进行隐患点地势进行查看分析,受灾威胁对象分析。灾害点地理信息分析+监测数据分析+实时视频监控在系统中同步集成,为灾情发展趋势分析、救灾防灾提供多重应用支持。该系统可以显示灾害点名称和基本信息、降雨量、表面变形值和多种表达形式的时间位移曲线、降雨直方图,预警方法、预警阈值等多个数据。
王佃明说,前端所有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都会传输到后端的系统,系统再利用数字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若结果超过临界值,就将自动向现场和管理部门及专职人员发布预警信息。报警时,不仅会发出警报声,现场红灯会不停地闪烁提醒着险情有可能到来,同时,设备还会自动地给州、县、乡、村监测员发送监测预警信息。
从5月31日到现在,尽管自动化监测设备还没有实质性地发出过预警,但通过开展专业监测研究,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修正并步步逼近该区域降雨诱发地灾的临界值,或是位移的临界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阈值”有效提高风险预警的精准度,对近区域防灾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另外通过设置各类监测数据的阈值,系统通过不间断轮巡监测,发现异常数值,立即发送通知至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结合多种因素评估是否进行预警发布。
此次王佃明上山的工作就是再次就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教会监测员拉洛如何在手机上使用它。
自从5月底成都的研究所为村里装上了这些地灾自动化监测仪器,某色拉洛感觉轻松多了,过去无论天晴下雨他每天都要巡查一次,一到雨季更是寝食难安,现在如果不遇上特大暴雨他一周甚至十天半个月才会去查看一次。淳朴的拉洛汉语讲得不好,但还是吃力地用汉语笑着说,“自从这里安上了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天上有卫星看着,地上有报警器,家里有电视监控器,专家还给我的手机里装有了APP,教我看手机里滑坡信息,我现在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我看管的滑坡地段,我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提心吊胆。”
“突进”悬崖村
克服运输困难圆满完成建设
在此次的采访中,记者一行人空手上山也用了近3个小时,回想当初艰辛的工程建设情景,王佃明感慨万千。
“最难的就是安装材料的搬运。因为没有路可以抵达,所有的材料都必须靠人工搬运。为了方便人力搬运,我们还做过一些改进,比如安装GNSS的钢管,一般都有5—6米长,这一次我们想办法把它改成为两段,搬上山后再用法兰连接,但长度也有2—3米。还有一些设备也比较重,得几个人一块接力才能抬到山上去,上“天梯”就非常辛苦,也很不安全。像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袋装水泥,购买一袋的价格也就是50元左右,可是把它搬上山,可不易,光搬运费就高达400元,即使是生活在阿土列尔村的两个壮劳力一天也只能靠接力才能扛一袋上山。以往实施的工程中,短途二次运输费用都不到工程总费用的5%,在这个项目中却是这个比例的好几倍。”
经过此次攀爬,不难想象垂直高差近千米,2600多级钢梯台阶,四五位健壮汉子肩膀上背负着专业监测仪器的设备往返一次5—6个小时的场景。
为了抢在雨季前完成项目建设,王佃明和他的团队一行扎根悬崖村2个月的时间,每天和工人一起下山又上山,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输。
经过近两个月紧张、有序、安全、艰辛而又高强度的施工,项目设计的仪器设备野外安装圆满完成;成功部署地表位移(GNSS)监测点13处、视频监测点2处、自动降雨量观测点1处,预警广播系统1处,实现了一次调试上线,数据接入“凉山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同时也接入了四川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项目通过了现场初步验收,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在项目的实施期间,也得到了上海华测导航和成都新橙北斗的支持。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潇
新闻推荐
近日,昭觉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副所长李云来到万达爱心学校,给新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课上,李云针对不同年...
昭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