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学前学好普通话”行动持续推动 将遴选部分不同年龄段儿童跟踪记录学习成果
本报讯 为切实发挥普通话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旨在帮助凉山州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
近日,为全面了解各幼教点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情况,贯彻落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最终的效果要在儿童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上体现的目标要求,根据《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重点工作要求,州学前学普办从各幼教点、中心校初步遴选出部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通过对其进行跟踪记录,真实展现其学习普通话的成果。
“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昭觉县尼地乡洼里洛村七里坝社幼教点,传来孩子们稚气未脱却又清晰响亮的声音,辅导员俄木日且和俄尔什切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互动。在此之前,很难相信,该幼教点上的15名学生都不会说汉语,不仅如此,他们中绝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也不会说汉语。在这里,有6名孩子被选入记录行列,他们在进入幼教点之前,都不会说汉语。
“你好!我是黄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土比尔作。”
“你今年几岁啦?”
……
4岁的土比尔作在单独面对州学前学普办的黄静老师时,大概是有些胆怯,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沉默了。
“这个是什么动物呀?”“老虎”“斑马”“小狗”……随后,黄静老师拿出教学用的动物小卡片对着大家提问。
辅导员介绍,日常用于问候的生活用语,孩子们普遍是能听懂的,但是个体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害羞。如果是几个小朋友一块儿回答,效果会好一些。
在昭觉县新城镇乃托村幼教点,5岁的吉布小利在面对提问时,大方回答;在四开乡梭梭拉达村幼教点,6岁的阿尔阿跞还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家庭成员。据了解,这两位孩子的父母都会汉语,且家中有哥哥、姐姐在读书,所以普通话基础较好。这两位孩子也在被记录行列。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记录,进行效果比对,以研究分析‘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效果,反思‘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推进教学方案、方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推进策略。”州教体科局学前学普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黄静老师介绍。
此次效果比对工作由州学前学普办紧紧围绕“1246”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基于真实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在北京华言公司、北京三好公司两家技术保障单位实施区域进行遴选,选取了昭觉县、普格县的幼教点进行幼儿比对,遴选了三个不同类别幼教点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作为比对样本。在喜德县、布拖县的中心校进行小学生比对,遴选了中心校三个不同年级(1-3年级)的小学生作为比对样本,每个年级4名小学生,其中2名为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2名为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且入学时间大部分为2016年9月。
目前,此项活动正在全州各县市陆续开展。
本报记者 洪冬玲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我是贫困户,2018年我大病一场住过一次院,费用是6000多元,没想到的是,最后结账时,我个人只付了41.99元。”“我也是,...
昭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