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光明日报:三河村的变迁
四川凉山,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其脱贫攻坚备受社会关注。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见证这个村庄的变化。□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新房迎来新主人
今年春节,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一家搬入了村里1号安置点的新家。安置点上,一幢幢灰瓦黄墙的新房错落有致,屋里配套设施齐备,有了独立的厕所和厨房,妻子马海子呷摆脱了火塘的烟熏火燎。
如同吉好也求一样,三河村从来没有如此有信心,如此有力量。
三河村,多条溪流汇合的村庄,面积19.2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00多米,有4个社,355户,1698人,其中贫困户143户。三河村山高路长,过去没有像样的产业,主要物产就是土豆、荞麦和圆根(大凉山出产的一种萝卜),加上部分高半山季节性缺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实际上,三河村之困还在于凉山彝区过去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落后、移风易俗任务繁重。昭觉县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彝族群众很多不会说普通话,经济意识不强。加上过去受厚葬薄养、婚丧嫁娶彩礼昂贵等不良习俗影响,群众深陷贫困的沼泽。
过去的三河村,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一间土屋既是一家人的起居室,也是火塘、杂物间;门口就是牲畜圈,门边就是一堆肥。2018年,三河村安全住房建设拉开帷幕。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全村布局9个安全住房聚居点。不巧,去年三河村遭遇了多雨天气。遇到下雨,施工机械就会“罢工”,一块砖都进不了三河村。10月,雨过天晴,各工地紧锣密鼓,每天有100多车建材运往工地,正在施工的道路建设也只得让位于安全住房建设。
修房,村民们既是监督者,也是参与者。老村长洛古有初负责在洛达社安置点清点汽车运来的物资并给村民派工,他会主动招呼大家中午的时候到他家去吃饭。“这次建房,好多村民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千元的收入!”
吉好也求把从农民夜校学来的建筑技术用到了修自己的房子上,一天有两百多元的收入。村民们说:“名义上,我们是给建筑公司打工,而实际上是给我们自己盖房子。一边打工,一边督查质量。”
2019年春节,9个安置点上的150多套住房建设完成,人们欢天喜地,放着鞭炮,呼朋唤友喜迁新居。
每一个家庭都有变化
节列俄阿木一家也搬入了安置点。过去一年,她的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节列俄阿木一家3口,女儿热烈日作参加了工作,小儿子上了初中。
热烈日作,意为“天上的花”,20岁出头,却经历了人生的曲折。日作幼时,父亲因病去世,她又因车祸失去了左腿,安装了假肢。初中毕业后,妈妈逼着热烈日作学习护理,初衷是今后可以照顾自己和家人。可就在她即将毕业之际,妈妈出事了,日作不得不中断学业回了家。
这些经历让日作真切地感受到,任何事情必须靠自己努力。去年4月,日作当了一名幼儿教师,虽然每月2000元的工资并不高,但有了这份工资,一家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脱贫了。
在安居房建成前,为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走进学校,三河村设立了3个幼教点。
在每个村设立幼教点,是四川针对彝区教育的一种特殊措施,目的是使每一位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就掌握普通话,迈过语言关,确保基础教育质量。建立“一村一幼”后,1万多名幼儿从山间田野走进了教室,而小学附设的学前班还有9000多人。此外,四川还推行“9+3”免费职业教育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从而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幼儿园,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教孩子们洗脸洗手,养成好习惯,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村民移风易俗。
去年年底,三河村村口的厕所“升级”了,配建了沼气池。改变了过去彝区村寨无厕所,一棵树就是一个厕所的历史。厕所革命可看作是凉山彝区农村精神文化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几年,三河村内外用力,让现代文明更多地影响小山村。村里的小路铺上了石板,下雨也能顺利来往。家家户户都把牲畜圈舍和住宅隔开,改变了人畜混居的历史。红白喜事不再以杀牛、杀羊多而自豪,减轻了大家的负担;新的婚嫁观也在形成,彩礼的数额通过“新克哲”(乡规民约)限定了最高额;新的生育观也在形成,不再简单追求生育儿女的数量,而是要把子女培养成才。
去年,日作的弟弟因成绩优秀,入选定向帮扶的助学项目,已经在绵阳顺利就读初中。
去年6月,四川又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
找到前行的路
吉好也求算起了收入账,去年全家一年的总收入有6.4万元,人均8700多元。
驻村第一书记张凌也自豪地宣布,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跨越贫困线。
三河村人前所未有的自信,源于找到了村子前行的路。
去年夏天,塑料大棚出现在了三河村,村民用技术种上了花菜。这对于世代习惯种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村民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打破了村民们的刻板认知。昭觉县启动的三岔河乡水土保持工程,将彻底解决冬春缺水、人畜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此外,国家安排的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三河村都将受益。
三河村怎样才能找到持续增收的路子?经过深思熟虑,村干部和村民认识到,还是要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向19.24平方公里土地要效益。
经过三河村这3年多的摸索和小规模的试种试养,增收致富的路径已经清晰。在村组干部、村民们一起规划的产业中,有“短五”“中四”“长三”的发展构想。
“短五”就是见效时间短的5项种养项目。种植良种马铃薯青薯9号,户均可增收近千元;养殖乌金猪,乌金猪是本地优势品种,技术、饲养条件要求都不高;种植光叶紫花苕,可以增收一季种植,茎叶可作草料、绿肥,还可作冬春蜜蜂的蜜源;种植豌豆等反季节蔬菜;养殖土鸡。去年,马海子聪等村民扩大规模,几个月就见到了效益。
“中四”“长三”则见效的时间相对长些,包括养牛、养羊、养蜜蜂,种植中药材、花椒等,通常是在两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些项目其实群众也能广泛参与。
去年,三河村种下了6.8万余株大红袍花椒。从2017年开始,三河村用扶贫周转金发放的140头西门塔尔牛苗中,除极少数农户因饲养不当致牛生病而遭受损失,绝大多数农户已经见到效益。早晚时分,一群群的西门塔尔牛从牛圈里出来,走向高山草甸及灌木丛。见效是农村发展产业的最大推动力,群众养殖积极性越来越高。
眼下,三河村最大的事情就是把已经规划并开工的所有村道、过境道路全面建成,完成硬化。道路建设完成后,意味着三河村整村完成脱贫的各项指标,将整体摘帽。
在脱贫之路上,三河村的每一位村民都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活出彝族同胞的血性。
过去这一年,三河村可圈可点,产业方兴未艾,安全住房建成,村集体经济也开始壮大。孩子们上学不愁,医疗有了保障,村民内心从未像现在这般踏实、安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阿克鸠射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云雾环绕,这里的人们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
昭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昭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