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是我创作的基地灵感的来源 ——专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于文江

凉山日报 2018-08-08 02:11 大字

于文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有着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宁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等多个头衔。他创作过许多凉山题材的作品,如《聆听风吟》、《凉山母子》、《盛装的阿咪子》等,对于作画、爱画的凉山人来说,于文江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从2001年第一次来到凉山后,一直将凉山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画了很多凉山题材的画,也来过凉山许多次,此次火把节期间来凉山采风已是他第六次来凉山。

8月6日,于文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禁感慨道:“凉山的变化太大了!我2001年来的时候条件还蛮艰苦的,我住在昭觉县招待所,那时候洗手间都是在院子里面的,特别不方便,等到时隔几年我第二次来就大不一样了,此次过来看到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凉山的发展速度真是快!”。他说,上一次来凉山是在两年前,为了拍摄纪录片《画中国》,当时他将凉山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在这里拍了《画中国》。这次来到凉山去了三河村,重走了习主席走过的路,看了老乡们的新农村建设图,设计图不仅对未来的发展有明确目标,而且很好地保留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他觉得凉山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他对凉山充满期待。

于文江说,不仅他自己多次来过凉山,就连他带过的三届学生都来过布拖、美姑、昭觉等大凉山腹地。“大凉山这块土地深深地感染着我,这块土地尽管在大山深处,但是这里的女孩子非常爱美,就算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她们也会把所有积攒下来的钱买银饰、服装,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公主一样,特别爱美的一个民族。”于文江说,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这片土地,不仅仅因为彝族的风土人情,而且大凉山独具特色的山山水水以及大凉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姿态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大凉山创作的把人物、花鸟、山水融为一体的画,是他个人创作的一个突破,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

本报记者 吉伍伍呷莫

新闻推荐

昭觉谷克德:静谧小镇热闹起来

运动员提前到昭觉谷克德熟悉赛道。本报记者王云摄2018·中国环四川国际自行车联赛临近□周静本报记者何勤华8月3日一...

昭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昭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