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凉山世纪新跨越

凉山日报 2018-07-10 03:51 大字

(上接01版)

下午4点,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村民吉格依嘎就赶往村幼儿园,他要去接自己4岁多的儿子。

过去,对凉山大山深处山村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听也没有听说过的事物。而今天,大山深处的彝寨里,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了。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遍布凉山的“一村一幼”。

“扶贫先扶智”,扶智从什么地方抓起?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幼儿教育成为首先关注的对象。

还在2012年底,昭觉县在全县做了一项特殊的调查:学前儿童汉语水平调查。调查发现,听不懂汉语授课是彝区教育的共性。

2013年,昭觉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学前教育,昭觉县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经过学前教育的彝区农村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没有了“语言关”的障碍,基本上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了。  

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彝区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在大小凉山全面铺开。“彝区‘一村一幼\’计划”以村为单位,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建幼教点,实施双语教学。当年,凉山州就开办了840个村级幼教点。到2017年,凉山州全州已经开办了村级幼教点3070个,设立教学班3925个,全州在园(班)幼儿达到24.59万人。

2016年9月,被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小学开学了,这个学期,报名的学生人数比往年翻倍,达到了289人。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悬崖村”村小改为全寄宿制,除了寒暑假和重大节日,学生全部住校,再也不用每周攀爬天梯。

就在“悬崖村”村小开学的时候,凉山州完成了全州19个类似“悬崖村”的村小的寄宿制学校建设,5个县(市)的3所乡镇中心校、9所村小学,共1292名学生和“悬崖村”的孩子一样,开始在寄宿制学校学习。这些学生按照每天15元、每月补助30天标准,每年有4500元补助。

凉山州把寄宿制教育作为解决彝区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抓手。到2017年底,全州已经投入资金48.78亿元,规划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566所,在校学生将达52.66万人,寄宿制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50.72%。

均衡教育,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

凉山,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高山与峡谷,不仅阻断了交通的畅通,也让孩子们上学的步伐异常艰难。就如同自治州的二元经济一样,彝族聚居县教育与安宁河流域县、市呈明显的“二元”格局,彝族聚居县教育发展滞后;而在县域内、城乡间教育发展也不均衡。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句话对凉山来说,对凉山的脱贫攻坚来说,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的发展需求。

2014年6月,《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这一年开始,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投入3.46亿元扶持大小凉山教育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中小学寄宿制规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计划”是凉山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所启动的第一项工程。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布局的全面均衡发展。凉山的学校以举办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形成“学前以村办为主,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办学模式。

从2013年凉山“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到2017年,教育走过了辉煌的五年。按照凉山“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75万人,巩固率90%。这个发展目标已经在2017年全面超额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76.23万人,入学率达99.54%。

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是彝区藏区教育扶贫的惠民工程,其主要目标是每年组织一批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的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进入“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将免除每生每年2000元学费;并补助一、二年级每生每年最高达3000元的生活费。

则阿舍是盐源县一个山村的贫困家庭的学生,2017年,已经是他在四川省商务学校学习的第三年了。

“我们家,家庭贫困,父亲原本让我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可我真的很想继续读书。幸好有了‘9+3’让我能够继续读书。”则阿舍说。和则阿舍一样,现在就读于四川省贸易学校的马海阿依嫫也来自一个贫困家庭。“9+3”免费教育计划,为家在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的她铺就了继续求学的路。

《凉山州教育扶贫专项实施方案》规定,每年在全州选送4400名中职毕业生到内地29所优质中职学校就读,自2014年实施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来,凉山州已先后输送上万名“9+3”彝族学子到30所内地中职学校就读。为此,州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职业培训。

“9+3”免费教育计划为大小凉山的彝族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

如今,凉山州有中等职业学校18所,州内中职在校学生达到了2.9万人,初中毕业生基本实现“应读尽读”。与此同时,凉山职业教育另外一个大规划正在落地,以凉山民族师范学校为基础,投资10.4亿元,筹建的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推进,将于今年招生。

职业教育扶贫,实现了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目标。

搬迁,建起贫困家庭的新家园

从海拔3000米的土坯房搬到山下白墙青瓦的新砖房中,2017年,普格县马洪乡久史村呷布俄加一家四口告别了寒冷的高山生活。一年多前,呷布俄加拿到了每人1.5万元的国家扶持资金,自己筹资2万元,总共花8万元在山下螺髻山镇的黄草坪村修建了砖混结构新房。新家,温暖舒适,有沙发、有电视;就连孩子们的上学路,也变为宽敞平坦的柏油大路。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他和妻子很满意。

也在这年的2月,布拖县拉达乡博石村六组27户彝族人家,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土房,告别了地里怎么种也长不好的庄稼,告别了生活数代的故土,从海拔3000余米的木且山之顶,搬迁到山脚下的新村。

当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时候,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凉山的高山和高二半山,气候寒冷,出产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在这里的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好方法就是易地扶贫搬迁。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将完成23.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23.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州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这是这个民族的又一次“迁徙”!

2017年,凉山州又有12189户50097名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新家。迄今,已经有近十万贫困人口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高寒山区,住进了彝家新寨、藏族新居、摩梭家园。

从高寒走向温暖,从贫穷走向小康,脱贫攻坚,凉山又一次世纪新跨越。

新闻推荐

提速降费,打造通信普惠时代黄策舆

提速降费通过降低资费门槛,让移动互联时代向更多人敞开大门,是在打造一个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通信普惠时代近日,三大电信运...

昭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昭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