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面发力 多点突破 纵深推进涪城全面深化改革交出亮丽答卷

绵阳日报 2018-01-23 09:53 大字

本报讯(杨海燕记者王荔)仅2个月,临港经济发展区就整理项目用地4200亩;蚕桑产业改革入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全国推广……

2017年,涪城区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全面发力+重点突破”“规划设计+狠抓落实”,构建起“一项改革任务、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蹄疾步稳地推进八大领域302项改革任务多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经济好坏,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命脉所在。2017年,涪城区咬定“全市第一,全省领先”目标,在投融资、投资促进、金融体制等保障机制改革中勇于创新,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

投资20亿元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项目、投资453亿元的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的华康能仁科技孵化园及番茄红素食用油产业项目、360全国安全信息总部……一个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2017年涪城招商引资活力全面释放,全年签约总额646.81亿元、到位资金106亿元,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8个,均处在涪城历史最高点。

投融资和规划国土保障作用明显,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多渠道、低成本融资30亿元,高效完成重大项目国土规划手续,为项目的引进创造了条件、抢得了先机。

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针对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涪城区通过“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了“政、银、保”合作。“今年,全区试点金融机构共发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2030万元。”涪城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成就

2017年以来,涪城区紧紧围绕加快乡村振兴,不断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涪城走出了一条助推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去年,由涪城推送的“三新三化”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当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三新三化”模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紧扣市场需求导向,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了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在不少地方蚕桑产业日渐式微、很多蚕桑企业被逼转型的大环境下,让一个仅有8个蚕桑产业镇、15万亩耕地中仅有3万余亩桑园的城市近郊县,创造了蚕丝年均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年均茧款收入达2.2亿元的傲人成绩,亩桑蚕茧收入比同业高出3000元以上,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华丽嬗变。

去年,涪城还率先在全省组建了首家以企业化模式运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成功争取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田园综合体改革试点项目……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充分展示了涪城在农业农村改革中取得的新成就。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开创新局面

过去的一年,涪城区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手段增添发展活力。

在科学用人用编改革中,涪城区坚持科学精准识人用人,编制由静态向动态调控,最大限度的把人才编制等执政资源汇聚到涪城新一轮大发展大建设中,搅活用人用编一池春水,使干部有压力更有动力,让编制有活力更有效力。

2017年,涪城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了目标绩效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使“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顽疾逐步破解。

针对部分基层一线单位存在任务重、人手少等实际问题,涪城区在全市率先打破编制“一核终身”模式,创新推行了“基本编制+机动编制”“岗编分离”等制度,大力构建“权责清晰、机制灵活、设置合理、精准高效”的科学用人用编体系,实现“力量聚合、资源聚集、目标聚焦”,切实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从而较好地破解了基层人才短缺这一制约区域发展的难题。据统计,2017年以来,涪城共回收63名行政编制、222名事业编制。

墙内开花,内外都香,改革也是一样。为帮助昭觉县早日脱贫,2017年,涪城把“3+2”书记项目的有效做法推广到援彝前线,通过在昭觉县建立“1+1+1”帮扶模式,为昭觉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大凉山深处奏响了一曲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大合唱,2017年涪城援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涪城区还在全面创新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纪检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2017年涪城区在深改“大考”中获得了好成绩,面对2018年,涪城将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勇破利益藩篱,使各领域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为全面建成幸福美丽涪城谱写新的篇章。

新闻推荐

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的颁奖现场荣耀亏欠乡村教师的,时光将为其加冕可站在这个舞台,他们说的最多却是“愧疚”

荣耀亏欠乡村教师的,时光将为其加冕可站在这个舞台,他们说的最多却是“愧疚”炊烟一缕,陋室一间,桃李万千——这是乡村教师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我们对乡村教师最亏欠的地方,可在水清沙白的三亚,在第三...

昭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