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涪城对口帮扶昭觉县—— 精准发力断穷根 脱贫缺啥就补啥

绵阳日报 2017-08-15 07:33 大字

援建干部给当地老百姓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吴松云文/图

自去年底以来,涪城区与凉山州昭觉县结成手足相连的兄弟,对口帮扶昭觉县脱贫奔康。在脱贫工作中,涪城区聚焦聚力极度贫困村深度贫困问题,按照“缺啥补啥”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极度贫困村帮扶模式,助力昭觉县攻克极度贫困村的坚中之坚。

整合力量着力计划式“输血”强基

涪城区将帮扶昭觉县纳入全区的重点工作,整合多方力量、汇聚帮扶合力,举全区之力开展对口帮扶。涪城将区财政年度帮扶资金比例增加到0.5%,五年计划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000万元以上。2017年计划投入帮扶资金1400万元,现已到位871万元,累计到位各类帮扶资金1768万元。同时,确定31个区级部门(乡镇)、22家企业、26名援彝干部人才联系帮扶昭觉22个极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选派7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极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形成“1+1+1”结对帮扶机制(每个贫困村有1个及以上帮扶单位、1家帮村企业和1名以上援彝干部人才)。

涪城区在帮扶中着力加大基础投入和资金物资援助,启动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2个,31个区级单位、40余家爱心企业、近100名志愿者深入极度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累计捐款捐物300余万元。

产业扶贫着力市场化“造血”固本

涪城区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持续造血的根本之策,突出经验技术、发展模式、市场资源“三个嫁接”,确保对口帮扶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强化技术扶贫,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涪城特邀川农大、西科大及区内农学专家开展牛羊养殖、核桃种植、草莓种植等技术培训。建成涪城——昭觉招聘信息平台,分类收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昭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万余名,目前已帮助昭觉县26名贫困户就业。

涪城区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群众股权投资,把扶贫资金变股金,探索股权扶贫助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既保障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又壮大集体经济。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半细毛羊、马铃薯、乌金猪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日哈乡觉呷村200头无公害半细毛羊示范牧场,竹核乡-库依乡-达洛乡1000亩核桃大苗栽培示范基地和2000亩核桃嫁接示范基地。

为了让昭觉县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涪城区在昭觉建设“涪昭现代商贸物流园”,并在涪城开设“援彝爱心超市”,结合绵阳城区市场需求与昭觉基地供给实际,将昭觉特色农产品向绵阳餐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直接配送。

强化保障着力社会性“活血”通脉

针对昭觉建设东五县区域教育医疗中心的现状,通过校校结对、院院结对方式共创共建,全面巩固提高当地教育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已组织各类培训33场次,培训卫计人员2100余人次,50余名贫困学生到绵阳就读,32名极度贫困村的医护人员医技得到显著提高。

在极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中,涪城区结合“四好”创建活动,大力倡导“衣服挂起来、脸盆架起来、板凳坐起来、标兵树起来”,引进流动服务餐车,制作宣传标语20幅、发放宣传手册500余本,评选文明餐桌示范户60余户,并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互动,持续开展党旗飘扬、党音传递、党员先锋“三大行动”,努力实现彝家新寨党旗红、攻坚路上党音响、脱贫奔康党恩感。将涪城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与昭觉极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涪城31个区级单位党委(党组)与昭觉帮扶村党支部开展互联互助,涪城对口帮扶昭觉县前线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与瓦伍村、火普村等10余个极度贫困村党支部开展联建,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当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闻推荐

用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新凉山

唱响生态好声音奏响脱贫奔康最强音用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新凉山(紧接第1版)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凉山农产品既叫好又卖座,到去年底,全州累计创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四川...

昭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昭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