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越西的山山水水 记四川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先进个人李泽金

德阳日报 2019-03-04 10:19 大字

李泽金(右一)面对面指导生产。(图由受访者提供)

“母亲青光眼动手术,不能尽孝在跟前侍候;女儿深夜发烧39度多,没法赶回德阳照顾她,家里的事情基本帮不上忙。这些都让我苦恼、彷徨。但是,作为党员、作为纪检干部,我必须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这是援彝干部李泽金工作日记里的一段话。

2016年10月,李泽金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第一天,“做越西人、说越西话、干越西事”这几句话就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在后来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他舍小家为彝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越西的山山水水,两年后不负使命载誉而归,去年被评为2017年度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先进个人。

找准“穷根”察民情

道路陡峭蜿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土胚房低矮、潮湿,人畜混居到处臭烘烘;当地彝族同胞一天两顿饭不是土豆就是玉米糊糊……当李泽金第一次来到巴姑村、克里申果村和瓦普莫村等几个联系村,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不已。

“只有通过吃百家饭,摸百家情,一家一户施策,一村一品发力,才能把越西群众的穷根拔掉。”李泽金暗下决心。

到越西的第一个周末,李泽金和其他援彝干部一道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听民声、察民情。先后写满了4本工作笔记,磨破了好几双运动鞋,几个月的连轴转,农户院落、田间地头、火塘旁边……他和彝族同胞们拉家常、交朋友,促膝谈心,先后走访当地贫困群众800余人次,巴姑村、克里村、瓦普莫村和申果村4个极度贫困村到处都镶满了他的足迹,他对当地群众致贫原因、发展瓶颈、脱贫意愿都一一了解。

脚步拉近了李泽金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彝族同胞一见到李泽金,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表”。

修好致富路住上好房子

“现在硬化路通到了村里,我们外运农产品方便多了。”克里村村主任冷则达吉日高兴地说。

克里村有3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536人。以前,村里通往外界的路是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还要趟水过河,碰上下雨天,稀泥沾满腿,河水湍急,村民出行十分危险。去年,该村1.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通村便民桥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短短两年,李泽金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550余万元建成了克里村和巴姑村通村通组水泥路10余公里,通村通组桥梁2座,彻底结束了2100余名群众没有硬化路、趟水过河的历史。同时,他还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解决人畜混居的难题。最终,4个联系村375户贫困户实现全部易地搬迁。

两年来,作为旌阳区援彝前方指挥部基建项目组长,李泽金的字典里写满了一个字:干!他和同事们一道跑遍了越西40个乡镇、289个村,哪条路有多长、几道弯、哪里容易塌方一清二楚,参与了12条国省县乡道、180多条村道和11座桥梁建设。越西县在凉山州第一个实现通乡、通村硬化两个100%目标。

发展特色种植100余万亩

“今年我养了300头羊,预计可收入30万元。”谈起发展变化,养殖大户勒则玖格直夸旌阳区援彝干部对自己的技术资金帮扶,尤其是对他们脱贫奔康信心的鼓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泽金和援彝干部结合当地实际,帮助政府科学制定贫困村产业发展,推行“政府引导、援建出资、企业管理、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建成甜樱桃、矮化密植苹果、核桃和花椒等产业示范性基地4个。开展种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20余期,参加学习群众达3000人次。

目前,越西县矮化密植苹果、甜樱桃、核桃、花椒等特色农副产品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同时,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甩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

“我们还将继续利用旌阳区电商发展平台,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解决种养户销售难问题。”李泽金表示。据悉,旌阳区先后组织20余家产业、电商平台企业赴越西投资1500余万元,目前8个农特产品已入驻旌阳电商平台,有效扩大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我将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扬纪检干部的过硬作风,对党忠诚、为民尽心、干事用心。为旌阳、越西的发展竭尽全力、无怨无悔。”踏上新征程,这是李泽金发出的铮铮誓愿。

本报记者叶斌通讯员江一华

新闻推荐

越西一月快讯

越西召开常委(扩大)会1月10日晚,县委书记袁洪主持召开中共十三届越西县委第55次常委(扩大)会,传达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

越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越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