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全: 沉浸在书法世界里平凡而优雅地生活

西昌都市报 2018-11-30 10:39 大字

一笔一画地反复练习,捕捉感觉,对于金玉全来说,既是为了锤炼笔法及章法,也是在陶冶性情。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崭新的历史门槛上,可以看到我国包括书法在内的各个艺术门类和领域在数十年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家。

1978年至今,金玉全在不断临摹、创作书法作品的同时,对中国书法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众多学子。

凉山各县市、乡镇的土地上遍布着他的足迹。他带头开办书法班、临帖班,举办书法展,组织书法家深入课堂为“学书者”传道授业,到田间地头给老乡们送去春联和祝福,把书法这项中华文化瑰宝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和那些热切的目光。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青绿的铁线蕨在假山上葳蕤生长,扇形的叶片缓缓舒展。茶盘上的紫砂壶里,陈年的老树普洱氤氲着热气,沏得刚刚好。11月13日,冬日里的西昌老城,凉山日报社大院的一座小楼中,金玉全的家在晨曦中“苏醒”过来。

浅棕色木质书柜里,法帖、印谱、工具书和典籍排列整齐,大小篆刻作品林立,刀具、印床、砚台、毛笔、宣纸一应俱全。书房和过道上,分别摆放着两张红木、非洲红花梨大案,经年累月,主人伏案写字,案角被磨得平滑而光亮。

金玉全穿着蓝白相间的格子衬衫,披一件深灰色外套,从椅子上站起来与我握手,笑容可掬,一如普通的居家男子。从他的身上,我没有看到所谓艺术家的“不可向迩”。

从1978年学习书法以来,他坚持临帖,“每天练一练”。盛放着笔墨纸砚的一方案台就像是他的航船,载着他穿越了40余载光阴,抵达今天。

于乡野间传递热爱

彝族年假期,金玉全没有歇着,前往越西县组织开办了第10期书法创作临帖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何应辉受邀出席并授课。对于临帖班里来自全州的80多位书法爱好者来说,能够亲眼目睹大师级书法家临帖示范,“一一讲授”所用纸张、书写内容、笔法技巧、点画结构、章法布局、作品尺寸等方面的知识,是难得一遇的机会。

县城里,很多青年“学书者”缺乏书法培训类的知识普及和系统性的引导,非常渴望在老师的指点下有所进益。这样的心情,金玉全曾经深切地感受过。

数十载翰墨时光,除了研习书法,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传道授业”,就是为了把这项中华文化瑰宝推向更多的人和那些热切的目光。

数十载临池不辍

金玉全这一代书法家及他们的前辈,无一例外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一身“武功”。

时光回溯至1978年,23岁的金玉全是当时昭觉县红旗印刷厂的一名三级刻字工。那时,印刷厂的字模生产工艺基本上是沿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方法。

汉字字数多,不时需要用到的生僻字给字模生产增加了工作量。每天,他在生产线上重复着师傅手把手教会的老技艺——在铅坯上刻出铅字,经电镀,再用手工镶模。

在那个娱乐方式落后而单调的时代,年轻人的青春和热情难以安放。下班后,他们从工厂里鱼贯而出,涌入食堂、宿舍、院坝,扎堆吃饭、闲聊或是看坝坝电影,时间一晃而过。“随波逐流”了一阵子,金玉全渐渐觉得“像这么耍下去不是办法”。

一次,他偶然翻开《凉山报》,看到报纸上的篆刻印花很是精美,当即萌发了学习篆刻的念头。

在那个“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国策刚开始在各个行业、领域铺开的年头,毛笔书法除了“大字报体”就是“钢笔字体”,找一本字帖都很难,更别说专业的篆刻工具和字典。费尽周折,他拜托一位书法老师从外地带回了一块篆刻用的石料。拿到之后,爱不释手。当时,他的月工资是30元,而那一坨石头就花去了6元钱。

1982年,红旗印刷厂从昭觉县搬到西昌市,得知我国著名书法家温原兴先生正在西昌第二小学开办青少年书法篆刻讲习班,他立即报名参加,在恩师的指导下,他学习了篆刻、楷书、行书,后又跟周德华先生学习隶书,自此,才算走上了正确的学习道路。

“物我两忘”临帖时光

同为书法爱好者的妻子龚宇琼回忆,1983年隆冬的一个凌晨,气温跌至零度,印刷厂狭小的宿舍中,她抱着女儿起床倒水喝,蓦地看见厨房的灯亮着,走近一看,是金玉全。为了不打扰妻子和女儿的睡眠,他蜷缩在仅五平方米、堆放着锅碗瓢盆的空间里,埋头临帖,丝毫没注意到近旁的两娘母。

上班,刻字、画题花、写美术字,下班,临帖、篆刻。一天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金玉全画的题花中,那些人物、花鸟、动物越来越鲜活亮眼,美术字也愈加精巧别致。在一次制版中,他的技艺被凉山日报印刷厂的老师傅看好,当即向报社推荐。

从1986年,金玉全被当作人才引进到凉山日报工作,到2010年在主任科员的岗位上退休。他的一手好字随着一份份的《凉山日报》,来到城市、乡村、田间地头,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1988年,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份女性诗歌刊物——《女子诗报》在西昌市创刊。时隔多年后,《女子诗报》的创始人之一肖晓音回忆起创刊时的情境:“在凉山日报社印刷厂排字车间,临制版时,我才想好《女子诗报》这个刊名。这个由当时制版车间的一个美工师傅题写的‘女子诗报’字样一直被我们用到现在。后来我才知道,为我们题写刊名的是金玉全先生,那位四川乃至全国有名的书法家。”

方寸之间藏天地

金玉全心目中有一张中国古代书法家的大名单,其中,他喜欢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东晋“书圣”王羲之,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米芾,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苏东坡,“草圣”怀素和“痴仙道人”王铎,在技法练习和艺术体悟上,对他影响至深。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临帖,让他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深悉各家风范,而在潜心研习后,又发展出自己的特点。

他的书法用笔,沉着而笃定,奔放又潇洒。行书临帖于米芾用力甚多,笔意跌宕跳跃、骏快飞扬,被许多书法界朋友称为“金米芾”。篆刻作品入规又出规,富于个性,作品沉郁浑厚而又自由清新,流畅中显拙朴,古雅中有意趣。

30多年来,他在西昌市各个中小学和家中开办书法班,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州的书法展中成绩斐然。

200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成教学院、杭州佛学院教师的颜子茗,少时曾师从金玉全。回忆起那时“周末的书法课”,他说:“我在这位启蒙恩师的教导下进步很快,从不会握笔到少儿比赛获奖,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他身上那种谦卑而又无私育人的风范对我影响至深。”

从故乡、祖国到世界

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如今,金玉全已过了这样的年龄。

2014年10月,他携妻子、女儿去了新西兰,沿“北岛”环游,一路上,邂逅碧绿的牧场、洁白的山峦、蔚蓝的海滩、金黄的沙丘、五彩的湖面、晶莹的飞瀑,伴随他们的,始终是手中的纸笔。由于液体不能携带上飞机,墨汁“告急”,在奥克兰、惠灵顿、克赖斯特彻奇的旅馆小住时,他们数次找人要来一些广告颜料,一家子在旅馆院落里铺开宣纸“写写写”。阳光明澈、万物萌发的彼国初春中,三人写得手不释卷,引来一干外国友人的赞叹。

“怎样的书法,才可以入国展,才会让人喜欢?”经常有“书友”将类似的问题抛给金玉全。

“和吃饭一样,就是平平常常写字,不写不快。”他始终认为,书法是借由一种艺术手法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学习生命的秩序。终极目的就是呈现出美的样子,带给人快乐。

从1995年起,金玉全担任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到2017年10月担任凉山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二十余年来,每逢元旦节、春节期间,他组织书法家前往喜德县、普格县、越西县以及西昌周边乡镇等地,为老乡写春联,送去新年祝福。带领凉山州书法家协会举办了数十次书法展览。从去年至今,组织开办了10期临帖班,为城市、乡野间翘首以盼的“学书者”带去新鲜的“干货”(实用性较强的分享活动)。

又是一年中天寒地冻的时节,透过清冽的空气味道,一缕缕墨香伴着温暖的“烟火气”顺着他家中的案台、书架飘出窗外,升腾至蔚蓝穹顶。从故乡、祖国到世界,无论身在何方,提笔写字的快乐总是无法拒绝。

新闻推荐

涉恶团伙覆灭记

蹇雪娇唐玉饶本报记者唐万贵近日,越西县公安局历时半年侦查,在“秋风”专项行动期间破获一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成功打...

越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越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