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重返日常 技艺传承正当时
吉皮五合制作的漆器。
吉皮五合和他的产品。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使用食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突破,除了常见的陶、瓷,木制器具也是一大派系。但木头不容易保存,需要涂抹生漆来进行加固。成都平原的漆器在外观图案上尽显蜀风,相应的,彝族漆器则是当地民俗的一大传承载体。
越西县唯一的一家漆器商店位于该县普雄镇。9月11日,店主兼传承人吉皮五合向记者介绍了漆器由衰微到重振的过程。
视漆为友:家传技艺 苦苦坚守
普雄镇副镇长海来伍且回忆道,小时候家长总要叮嘱他们,见到漆树要躲远点,一片叶子都可能让人过敏中毒起疹子。偏偏漆树的种子随落随长,过不了几年就是一大片,村民怨声载道,还要费力砍掉。
但对于漆器工匠吉皮五合一家来说,漆树是好朋友,不光能够割生漆,果子也可以吃。吉皮五合的小儿子今年两岁,小家伙从来不对漆树和漆器过敏。
“印象中,我父亲是远近唯一制作漆器的人,但因为村民购买力有限,仅能维持温饱,父亲制作漆器只是农活之外的兼职。”吉皮五合说,当时一件精美的中型器皿,能够换一锭银子,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而大部分村民只用不上漆的木头器皿。
吉皮五合兄弟三人都跟父亲学习,先从最简单的车木碗开始,几个月后就做更复杂的盆子。原始的“车床”需要两个人一起踩踏板,第三个人扶着一段原木,把它切削成大致需要的形状,再用带柄的铁凿子把里面掏空,然后打磨。但后来两个哥哥都外出打工去了,只有吉皮五合一人苦苦地坚持着。
没想到的是,峰回路转,几年后买漆器的人又多了起来。
手工匠心:漆器回归 传承复兴
吉皮五合告诉记者,漆器作为食器因其实用、耐用、耐高温等特点,日渐回归寻常百姓家。虽然价格不菲,但至少能用一代人呢。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它们是全手工制作。
吉皮五合介绍,木头坯子打出来之后,要准备生漆和颜料。两棵几十年树龄的漆树,一年也只能割出500毫升左右的生漆,产量是很少的。坯子里外涂一层底漆,再涂一层绵漆,乳白色的生漆氧化之后变成黑色。
颜料是从河边、山上找的红色、黄色、黑色矿石,研磨成粉,兑在生漆里面搅拌均匀,然后用羊毛作的笔蘸上颜料,在生漆上面描绘图案。
目前,吉皮五合家里有20棵左右的漆树。订单多的时候,还要从绵阳、成都等地购买生漆。现在也有用油漆代替生漆的,从外观看,颜色更鲜亮,五合也做了一批这样的,价格至少便宜一半,但在他心中,最好的还是生漆。
大概3年前,吉皮五合每年都从喜德县接到3千个木坯的单子,他的生意更好做了。花一万元购买了电动旋转机械,可以制坯。眼下他又订购了一台功能更强大的机具,其生产厂有十多个工人。
在产品研发上,吉皮五合仿照陶瓷花瓶、酒器等作出了器型更精美、大气的工艺品。“这些都是一整块木头做出来,不是拼接的。”
漆器文化:讲述历史 走向未来
吉皮五合表示,他发现当地的漆器、服饰甚至房子装饰,都有一些通用的彝族文化符号。虽然成都平原、湖北湖南等都孕育出灿烂的漆器文化,但他一眼就看得出它们与彝族漆器的不同,这就是历史传承的结果。
“我们把对生活很重要的事物抽象出来画在漆器上,比如鸡冠就是三角形,圆圈是牛眼,半圆里面加一竖线是鱼鳞……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组合图案。”吉皮五合说,他也不完全明白它们的寓意,但在一遍遍画着的时候,有时会想起父亲教他们学技艺的画面,冥冥之中,有种难以言传的神秘庄严。
目前,凉山州的不少彝族县都在恢复发展传统漆器,喜德县已率先作出了产业规划,从业人数较多,在漆器绘画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绩。吉皮五合的优势在于制坯,他打算参加今年的西博会,博采众长、完善技艺。
海来伍且告诉记者,下一步,当地计划把发展非遗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研发更多漆器工艺品,带动村民从事生产、加工,在新时代赋予彝族漆器更多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切实将建档立卡人员“十免四补助”优惠政策落实到位。9月1...
越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越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