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西(巂)”地名的初步探讨

西昌都市报 2018-07-04 12:58 大字

1978年越西县境内出土的汉代文物:铜鍪、鎏金铜盆(国家三级文物)。 元代越西(邛部州)古城——新民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越西官府印——越西卫军民指挥使左千户印(国家二级文物)。

地名的初步探讨

了解一个地区,得先了解它的地名,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符号,还深含文化,浓缩着地理、人物、历史、民间传说、人情百态……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解释“嶲”——越嶲,县名,在四川。今作越西。

越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而得名。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时,越嶲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

“越”:形声字。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嶲”,山中美好的一片洼地。“越嶲”:经过,越过山中美好(漂亮)的一片洼地(山间盆地)。越嶲郡的“越嶲”或许就是取其本意(越过山中美好的山间盆地),或许是居住有大批“嶲”族而得名,现已不得而知。

文/刘明

图/越西文物管理所提供

“嶲”字的产生

“嶲”字的不同意思

“越嶲”不同时期指不同地点

资料记载,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就出现了汉文字,即甲骨文时代。汉字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等之分。象形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文字,字象其形,如:人、日、月、口、山、火等,多为独体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如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众、明、泪、磊等。

“嶲”,甲骨文没有找到这个字,周朝(约前1046年—前771年)篆字有了“嶲”字。“嶲”会意字,由“山”、“佳”、“凹”(变形)几个字组成。“佳”:美、好之意。“嶲”,意为山中美好的一片洼地(山间盆地)。

“巂,或作嶲。”读音有四种,第一种读音读:髓,汉语拼音:suǐ;第二种读音读:西,汉语拼音:xī;第三种读音读:归,汉语拼音guī第四种读音读:卷,汉语拼音juàn。

“嶲”是一种鸟。《说文解字》:“嶲”周燕也。从隹,山象其冠也。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慙亡去,爲子巂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云“望帝”……这段话是说,相传古蜀王杜宇,号望帝(约公元前1057年的商代),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后四乡竟然传来了流言,说杜宇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开明,是因为在开明率众治水期间,杜宇同开明的妻子发生了私通,所以才羞愧让位。流言传来,望帝杜宇是又气又急。想不到一番好意竟然落得这样的诬蔑。杜宇原本就上了年纪,受此打击,很快一病不起,含恨逝去。死后化为子巂鸟(杜鹃鸟),啼声凄切。而川中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君主,把这种鸟叫做子巂鸟,以表达对望帝杜宇的怀念。秦朝时(公元前“239”年前后)编撰的《吕氏春秋》,曰:“肉之美者,嶲燕之髀。”此处的“嶲”,也是指一种杜鹃鸟。

“嶲”是古代西南地区一个游牧部落民族。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桐师(今云南保山以东),北自叶榆(今大理),名为嶲、昆明。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汉书·西南夷传》:“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桐师(今云南保山以东),北自叶榆(今大理),名为嶲、昆明,编发,随蓄迁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从上述文字可见,“嶲”是古代西南地区一个游牧部落民族,属于氐族的一部分,编发,没有君长,随蓄迁徙,没有固定住所。

“嶲”是地名。最早出现地名“嶲”的记载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僖公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嶲,弗及。”此处的“嶲”,是指的一个地方(并不是汉代越嶲郡的“嶲”,因为齐国与鲁国在北方,距蜀地还隔了几国,且春秋时期蜀国的南方泛指“西南夷地”,没有确切的名字。)。

“嶲”作为地名正式记载是在汉朝,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汉朝初的邛都国(今西昌)为越嶲郡。郡治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辖境相当于今天云南丽江及馁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公元前8年),越巂郡领十五县(道):邛都县、遂久县、零关道、台登县、定莋县、会无县、莋秦县、大莋县、姑复县、三绛县、苏示县、阑县、卑水县、灊街县、青蛉县。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凉山州的大部分,乐山市雅安市的西南部,攀枝花市,云南省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越”:形声字。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嶲”,山中美好的一片洼地。“越嶲”:经过,越过山中美好(漂亮)的一片洼地(山间盆地)。越嶲郡的“越嶲”或许就是取其本意(越过山中美好的山间盆地),或许是居住有大批“嶲”族而得名,现已不得而知。

西汉时期设三级行政管理制度,即中央、郡、县。郡相当于现在的省。汉政权在今凉山范围设越嶲郡,领十五县,面积比现凉山州还大。邛都县(西昌)是汉时越嶲郡治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郡的最高权力所在地。

三国时,延续前朝还叫越嶲郡。《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自安上(今屏山)由水路(金沙江)入越嶲。叛乱的“夷师”高定元“自牦牛(今汉源)、定笮(今盐源)、卑水(今宁南、美姑)多为垒守”。亮在美姑一战,击败叛军,斩首高定元。之后,从越嶲(西昌)南下入会无(今会理),五月渡泸,经攀枝花,尾追孟获进入益州郡(今滇池地区)。

晋代时期,越嶲郡领八县,郡治改在会无县(今会理县)。在刘宋时期邛都县(西昌)又改为郡所在地。

南北朝,北周天和三年(568),西昌置严州,阑县(今越西)置邛部郡领邛部县,属严州。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邛部郡,改邛部县直属严州。隋朝开皇六年(586年)改严州为西宁州,十八年改为巂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巂州为越巂郡,领六县(越嶲县、邛都县、苏袛县、可泉县、台登县、邛部县),郡治在越巂县(今西昌)。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嶲州,治越嶲县(今西昌)。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不久改为中都督府。天宝初年(742),改为越嶲郡。至德初年(756),西昌被南诏占领,不久又被吐蕃占领。乾元初年(758),复为嶲州。贞元四年(788),唐朝收复西昌。太和六年(832),嶲州徙治台登县。隋朝及唐朝的一段时期,今西昌地区分设有两个县,即越嶲县和邛都县。唐朝中期,南诏、吐蕃、唐朝三股势力在争夺越嶲(今凉山大部分地区),南诏最终占据了大渡河以南的地区,并在今天的会理设置会川都督,后改为会同府,作为控制大渡河以南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又分别设置建昌府(今西昌)和香城郡(今盐源县),与会川都督形成三角之势。这是出于军事需要,便于相互照应和控制管理。

下面是唐代两位诗人描写越嶲为南诏占领时的情景和心情。

杜甫唐代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雍陶唐代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

(一)初出成都闻哭声

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

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

(二)过大渡河蛮使许之泣

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

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

(三)出青溪关有迟留之意

欲出乡关行步迟,此生无复却回时。

千冤万恨何人见,唯有空山鸟兽知。

(四)别嶲州时恸哭,云日为之变色

越嶲城南无汉地,伤心从此便为蛮。

冤声一恸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

(五)入蛮界不许有悲泣之声

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

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

从雍陶的诗可以看出,南诏占领成都,掠夺财物,虏人为奴。沿南方丝绸之路将人及物带出成都,过大渡河,出清溪关,离开越嶲(西昌)到达云南老巢。

宋代时期,大理国取代南诏国,统治大渡河以南的西南地区。大理国沿袭之前建制。

元代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进攻西南,对各地实行军事统治。元十一年(1274年)在今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设置罗罗斯宣慰司。《元史·地理志》载:1275年于凉山地区“置总管府五”,即建昌路、里州路、德平路、定昌路、会川路。建昌路,领一县、九州,今越西是九州之一,时称“邛部州”。

今越西县被称为“越嶲”开始于明代。明洪武25年(1392年)设越嶲卫,清代改为越嶲厅,民国2年(1913年)改越嶲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64年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将越嶲县简化为越西县。

新闻推荐

凉山州多地第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本报讯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项目年”重大部署,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推进脱贫攻坚、转型...

越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越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