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泸沽湖 曾消失的马帮又回来了

凉山日报 2019-06-03 07:55 大字

探秘泸沽湖

曾消失的马帮又回来了

叮当叮当……“清脆的马铃声却由远及近,从泸沽湖畔漫长悠远的山涧一路传来。循着马铃声寻去,马蹄扬尘,铜铃叮当,在静逸的湖畔自成一景。

这支名为喇塔的摩梭人马帮就这样“撞”进了我们的眼中。

消失的马帮

摩梭人的马,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帮,更曾是女儿国不可或缺的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盐源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曾络绎不绝。

每个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中,年满13岁的,参加过成年礼以后的摩梭男人们,都有机会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早早开始跟随整个村落的马帮,与有充足长途跋涉经验的摩梭男人们、健壮的马儿们,一起去往遥远的他乡为村落换取必要物资和金钱,让家人和村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在交通和物流还十分不便的年代,他们的足迹曾经遍及川滇藏,远至缅甸、印度等地,对物资交换和文化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路设施逐渐完善,交通方式快速改变,曾掌控泸沽湖所有人生活命脉兴盛一时的马帮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了。

挥之不去的马帮情结

喇塔马帮的“帮主”杨直之,今年50岁,他和他的马帮所在的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中洼联社,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男人是马帮的成员。在祖母屋的火塘边,杨直之从小就听着马帮的故事长大,那些传奇的故事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过去,一个马帮少则二三十匹马,多则上百匹马,每一个赶马人至少要同时赶五六匹马,崇山峻岭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要克服恶劣天气,要学会识别野菜野果、辨别方向,在数月甚至逾年不归的日子里,与马帮共存亡。

摩梭人的马帮,风险十足,却也是敢于冒险、勇于承担的摩梭男人们的队伍,是母系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赶马人更是摩梭女子心中的英雄。

回望着当年的马帮人已近乎消失于历史的背影,杨直之经常在马背记忆中,一遍一遍回味祖先们走过的路,唱过的山歌,感受摩梭人与马儿千百年的故事与情结。

喇塔马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中洼联社,是泸沽湖畔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摩梭人村落。然而,因为地处泸沽湖畔并不靠湖的位置,风景也不如草海、情人桥之类优美,近年来大热的泸沽湖旅游红利基本没让中洼联社分到一星半点。当湖畔不少人家已经赚的盘满钵满,中洼联社的65户村民还有不少没有脱贫。

要怎样才可以扬长避短,走出一条脱贫之路呢?杨直之想到了马帮,想到了让游客深度体验泸沽湖的马帮文化,并把这样的想法和身边的亲邻说了出来,立马得到郭次丁的响应。

尽管已经年近六旬,然而从16岁就成了一名赶马人,跟着马帮走过很多地方的经历,让郭次丁深深怀念马帮的日子。

这位原本言语不多的老人,在说起自己从前名为“兰聪”的马,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一遍一遍的告诉我们,“兰聪”在摩梭语里的意思是红色的马,这匹马是他所有马里最通人性的,还会在他赶马迷路的时候带他走回大路上。

杨直之和响应的亲邻每人凑了1万多元,买来8匹马,喇塔马帮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脱贫奔康领头人

马帮成立起来了,可是却没有人知道,最开始,喇塔马帮的赶马人只能牵着马,步行到游客多的地方一遍一遍的自我推销。后来,马帮成员、中洼联社的队长郭品初把马帮的信息发到了网上,喇塔渐渐有了一点点知名度,开始线路运营。

生于斯长于此的喇塔马帮,知道泸沽湖除了这个被摩梭人誉为“谢纳咪”之称的高原湖泊以外,还有许多美得让人不知所措的地方人迹罕至。于是,长中短骑行路线,帐篷式户外体验,喇塔马帮主打让游客体验泸沽湖最独特的玩法,领略最不一样的风光。

村里也渐渐有了更多的人加入,现在,马帮有了22匹马,去年暑假,马帮的赶马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

郭品初说,喇塔马帮是集体经济,加入的人自己出钱买了马以后,再由村里来统一安排统一收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加入喇塔马帮,让喇塔马帮来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中洼联社共有65户摩梭和汉族村民,他们的目标是将马帮壮大到60匹骡马,让马帮游成为村庄的经济支撑。

历史的变迁,泸沽湖畔承担着物资运送重要使命的马帮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趁着泸沽湖旅游开发的东风,摩梭赶马人在山水纵横之间,重新响彻着声声悠远的马铃。他们希望通过新马帮实现村落兴盛的愿望,他们一路希望带领更多人走进女儿国中另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感受另一段摩梭人难以割舍的马帮记忆。

文/本报记者 杨艳 图/本报记者 冷文浩

新闻推荐

盐源推进近期公安重点工作

本报讯(林燕记者唐万贵)在“迎庆2号”专项行动中,盐源县公安局20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州公安重点工作推进会精...

盐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