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枧乡古村落高家堡子

西昌都市报 2019-04-16 07:37 大字

高家大院内景。 高氏宗祠光绪十一年碑。 高枧中所村4组高家大院。 中所村榕寄生古黄楝树。

高枧乡古村落——

高家堡子

●高枧乡中所村高家堡子,是西昌古城区来往于东乡川兴、高枧、大兴一带必经的古老村堡。

●“中所”一名的得来,与附近的陈所、王所等一样,跟明代军民屯垦历史密切相关。

●高家堡子原有很多建于清末民初的古老民居,可大多拆除修建为楼房了,唯高永昂家的高家古宅大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保护较好。

文/图王仁刚

西昌高枧乡中所村高家堡子,是西昌古城区来往于东乡川兴、高枧、大兴一带必经的古老村堡。这里背靠姜坡,面对泸山、邛海,自古为西昌东去大凉山的要道。堡子附近不仅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汉晋越嶲郡古城遗址,还有唐代以来便有的古老街道段家街,也还有众多的古建民居古遗址。

“中所”一名的得来,与附近的陈所、王所等一样,跟明代军民屯垦历史密切相关。中所村在解放初期名为自强村,包括姜坡、大石板、高家堡子等几个村堡。《西昌市地名录》介绍高家堡子来源为“古时为高氏三兄弟充军于此,发展而成”,但语焉不详。

古黄楝树,高家堡子的地标

提起高家堡子,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说起“大树子”,则大多知道其位置所在,因为这里有一株古老的大树。这是一株古老而粗壮的榕寄生黄楝树,树干直径约1米,高近20米,位置在高家堡子中所小学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这株古树突遭受雷电袭击,树枝被劈去一杈,树干被劈出了裂口。当时距离大树不远处水沟边正在洗粪桶的王姓村民,不幸触电身亡,而大树坚强地活了下来。因其高大粗壮、历史悠久,园林管理处为之编号挂牌,进行有效保护。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通了西昌到昭觉的公路,公路便从大树旁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扩建高枧到川兴的公路,大树得到切实保护,砌上花台围护了起来,道路分从两边经过,呈现出一幅“路让树”的和谐风景。

不知何年何月,一株榕树竟然寄生在这株黄楝树上。于是树中有树,树上有树,相映成趣,两种树生长期不同,四时之景亦不同,或铁杆虬枝,或新吐鹅黄,或郁郁葱葱,或黄叶披纷,给这个古老的村堡增添了无穷情趣。

这株古老的大树是高家堡子的一部分,见证了堡子数百年发展历史,也是这里的独有地标。

高家大院,清代古民居

高家堡子原有很多建于清末民初的古老民居,可大多拆除修建为楼房了,唯高永昂家的高家古宅大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保护较好。

高家大院坐落在堡子中央,整个院落原东西宽35米,南北长61米,占地面积约3.22亩。房屋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约328平方米。大院为两进四厢穿斗式一楼一底土木结构古民居,正房大门朝向泸山的余脉瑶山。

原有大门朝向东边,为双挑出檐门楼,门口八字墙上书“福”“禄”二字,据说为清末河东街书法名人陈步游(音)先生所书。二门外原有照壁,高约四五米,长十多米。

二门为一楼一底三间门楼。双扇对开木门,门板厚重,门后四根粗大的松木门闩,可轻松从墙体中拉出推入。与大门相对的是雕花屏风,左右为雕花月宫门。二门进去是第一个天井,左右厢房各2间。天井宽4.6米,长4.8米,三合土底,前方两角有排水孔洞。过道升三级台阶为一楼一底的的中厅,共3间,两端各延伸2间。过厅进去是第二个天井,左右厢房各2间,中间天井长宽均为4.8米。过道升3级台阶为5间正房。正房两侧与厢房间各有一个便于采光的小天井。

据高家大院主人高成伟、高永昂、高永光、高正洪等介绍,修建祖屋的先祖名讳已不可考证。据曾经参加房屋修建的木匠石匠师傅的后人介绍,房屋建于清末1903年前后。高家祖辈相传,其祖上为盐商,组建马帮往来于西昌盐源,贩运盐巴山货等。勤俭持家,锱铢积累,建房起楼,原计划要修建六个院落,24个天井,一直要修到土城河(今姜坡路)。

高家大院一带原为下湿田地,因地基潮湿,房屋地基均铺杠炭以防潮。当时木料买自盐源,从金河(雅砻江)放出来,再请工抬回来。石料来自东河(怀远河),一直堆放到段家街街口。

惜因其先祖最后一次从盐源押送马帮回来,途中在萨纳田被土匪(俗称梁子客、棒老二)抢劫,先祖遇害,货物马帮被洗劫一空,建房工程遂终止。虽如此,这个大院的规模在当地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解放后曾一度用作公共食堂、生产队的仓库。高成伟还记得1958年办公共食堂时,壁板上“公共食堂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标语。

部队也曾经来驻扎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成昆铁路,铁道兵8785部队的一个连队就住在这里,现在壁板上还有当年“四个伟大”的标语和宣传画。

高家大院的住户们多有乡土根脉情结,对老屋十分珍惜,每年都要检查维护。2016年集资再次进行了重点维修。他们说祖先费了好大的人力物力才建造了这个大院,太辛苦了,要好好保护下来;古老的东西太珍贵了,拆了就不会再有了。

高氏宗祠,高家人的文化根脉

段家街(中所3组)高氏宗祠坐北向南,为土木结构小青瓦房,建筑面积112平方米。据高氏宗祠主人高永香介绍,高姓始祖高真原籍福建福州府青石桥第72甲,洪武年间从军来建南落业定居。高氏宗祠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高姓族人决定将宗祠出售,祖上以72箩5斗3升大米购得。

据说高氏宗祠原有碑刻二通,记载着祠堂与家族历史。笔者在祠堂东侧巷道发现“永垂千古”碑一通,红砂石圆头碑,高112厘米,宽38厘米,字迹风化严重。其内容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梁氏和子高光鈨、高光汉、高光镕立约将水粮田5斗捐献给祠堂,作为春秋祭祀费用的情况。

宗祠虽然陈旧,但整体建筑完好,“高氏宗祠”匾和祠堂石鼓等也还保存着,是高氏族人寻根问祖的根脉所在。

高家大院过厅楼上的木门看似平常,仔细一看,便觉非同寻常——这是一扇用匾改做的门。

此匾长196厘米,宽89厘米,系三块拼接而成,中书楷体“武魁”二字,左右均有题款。可惜文字已被铲凿一空,早已无法辨识了。据高氏族人高成伟等介绍,武魁叫高天培,匾是朝廷送来褒奖的。查《西昌县志》《邛嶲野录》等文献,暂未发现有关高天培的更多信息。

高家堡子的古树、古宅、古碑、古匾,收藏着丰富历史故事,从不同侧面证明着高氏家族的奋斗历程,记录着高家堡子的历史,值得关注。

新闻推荐

盐源城区 蓝天白云好环境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盐源县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颜色纯净的蓝天白云成为最常见的天空背景,将不断改造...

盐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