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笮人之谜(下) 迷信武力遭汉武帝灭国
迷信武力遭汉武帝灭国 考古发掘盐源老龙头墓地现场。据凉山新闻网
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的铜三人二马枝形器。
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的羊首雷纹“干”字型杖。
盐源老龙头墓地出土的三女背水青铜杖首。
铜三鸟杖首。
蛇蛙铜案。
□萧易
位于凉山州盐源县的老龙头是条东西走向的山梁,长370米,宽61米,面积22000余平方米,北面与西南各有一条小河流过,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地下密密麻麻排列着诸多古墓,年代在战国到西汉。
2001年初春,凉山州博物馆与盐源文管所决定联合对老龙头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铜鼓、铜釜、编钟、铜鸡形饰等珍贵文物。近年来,通过征集与收缴,盐源县文管所收集了大量青铜器,包括了乐器、礼器、兵器、工具、马具、饰品诸多类别。
双马神透露的迁徙之路
笮人的身世,似乎也隐藏在这些青铜器中。树形器,是一种薄片状的树枝形青铜器,树干两侧有两枚上下相连的圆圈,代表着祭祀天地的礼器“璧”,圆圈上站有一马,马上各骑一人,树端站着一个头戴三叉状羽翎、腰上佩剑的男子,他的双手牵着缰绳,瘦长的身体与树枝似乎生长在了一起。
这种树形器,此前从未在中国发现过,盐源共征集了20余件,纹饰虽有区别,两匹马头相对的图案却成了它们的最大特征——这是“双马神”,古代印欧人最古老的神祗之一,它们是一对孪生青年神使,常在黎明时刻降临人间,给人类带来财富,免除灾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在《古道西风》一书中,勾勒了“双马神”从异域走向中国的脉络。“双马神”最早见于公元前3200—前2200年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中,随着印欧人的迁徙,逐渐被欧亚草原上的游牧部族接受并传承下来,斯基泰人、塞人与阿尔泰人等游牧部族都创造了大量“双马神”形象。此后,这些游牧部落又将“双马神”带到了中国,内蒙古天山与阴山的岩壁上,曾发现了诸多“双马神”岩画,西北草原上的羌人也接受了这种信仰。
此外,盐源出土的其他青铜器也能看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子,带柄铜镜、双圆饼首剑、曲柄剑、弧背刀、菱叶形矛都是北方草原常见物品。草原的游牧民族惯用曲柄剑或短剑,在马背上冲杀时才容易拔出来。老龙头大墓常常用马头、马蹄随葬,这种葬俗在西南少见,在内蒙古、宁夏、甘肃却屡见不鲜,而诸如节约、马衔、马镳、马头饰、马铃等文物,更是游牧部族的物品,这就构成了一个假设:笮人的起源与北方、西北草原文化有关。
盐源地处横断山脉中部,横断山脉上接西北、北方草原,南连云贵高原,山脉河流多呈南北走向,自古便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从年代来说,西北、北方草原文化器物的年代比盐源早得多,所以这样的联系不可能通过交往获得,唯一途径便是迁徙。人类学研究显示,大约商周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对外扩张,西北、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以羌人为代表的西北族群从甘肃、青海一带通过横断山脉迁徙到西南,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趋于平静。笮人,极有可能是草原游牧部族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
笮人坐享铜矿食盐之利
战国年间,笮人在盐源盆地站稳了脚跟,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他们跃跃欲试,现代考古学追踪了笮人的行军路线:他们沿着甲米河西进,一度占据了泸沽湖,水草丰茂的泸沽湖是游牧部族的天堂;与盐源毗邻的宁蒗县大兴镇,出土文物与盐源如出一辙,看来笮人的势力曾深入云贵高原。
当战国七雄秣兵厉马,意图逐鹿中原之时,西南夷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矿产,亦交相攻伐,中国西南一度金戈铁马。笮人西南有昆明人,东有邛人,东北有冉駹,历史上的昆明人一度以武力闻名于世,楚雄万家坝共出土青铜器1002件,兵器就占了647件。夹在这几大部族之间,笮人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惟有固守领土。
关于笮人的外交,史书的记载语焉不详,文物却透露了一些蛛丝马迹,史前的笮人与周边部族似乎有着频繁的交流。老龙头出土的编钟、铜鼓、铜案,都是古滇国重器,蛇首无格剑、云雷纹剑鞘、靴形钺也是滇国武士的装备;昆明人的墓地常有杖、杖首出土,双环首剑、臂甲、铜镯、柳叶矛也与盐源有亲缘关系;川西高原石棺葬的山字格剑、铜削、铜铃在盐源都能看到,老龙头墓葬以巨石盖顶的作法,也与石棺葬渊源颇深;就连遥远的成都平原,笮人似乎也有交流,三角援戈、巴蜀图语带钩都是巴蜀文化典型器物。
盐源青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我们不止一次在笮人的遗物中,看到滇、昆明、冉駹、邛等部落的影子。首先,这或许与盐源的地理位置不无关联,横断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大通道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而盐源恰恰是这条迁徙路线上的枢纽之地。其次,中国古代几种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如盐、铜、铁、金在盐源都有丰富蕴藏,又以盐最为常见,从盐源的地名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与盐有关的地方。
在盐源到泸沽湖的路上,沿途经过盐塘乡,境内黑盐井有着悠久的产盐历史。听说我是来寻访盐井的,郑家田村四组村民李龙军,把我带到村外一个叫扯日嘟嘟(彝族,意为沟)的地方,这里荒草杂生,种不了庄稼,沟里有大量陶片堆积,厚度约70厘米。我随手捡起一片,这是个陶杯残片,上面的绳纹清晰可见。扯日嘟嘟陶片形态单一,与一般日常生活用陶区别明显,可能是古时制盐的陶杯。
李龙军告诉我,村里的羊、马打这里过路,都成群结队地跳到沟里舔土里的白色盐粒结晶,怎么也拉不住,老人说,它们是在补充盐分呢。新中国成立前,村里还有座盐厂,盐工将水灌入岩层,再用木桶提取,为了提高卤水浓度,有时将经过盐水浸泡的泥土捶碎后倒入木桶,搅拌浸泡几天后,才倒进铁锅煎煮。由于木桶中有泥土,盐水呈灰黑色,烧出来的盐也是黑色,黑盐井由此得名。县城的盐源盐厂旁边还有个白盐井,产出的盐则以雪白晶莹闻名。
成都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江章华曾在盐源做过古盐业调查,他认为,盐源产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书》中的“定笮,有盐池”的记载,而在此之前,生活在这里的笮人便已熟练掌握了盐业开采,并一度行销西南。依靠着丰富的资源,笮人一本万利,坐享其利,食盐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与其他部族交换青铜器、陶器、战马乃至装饰用的玛瑙、绿松石与琉璃,文化的交流也伴随着频繁的交易来到了盐源盆地。
汉武帝灭笮设立郡县
此后的历史是一段笮人不愿意提及的往事: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打通从蜀地通往安宁河谷的灵关古道,面对着突然吹入的中原之风,笮人显得无所适从,对武力充满了迷信的他们,逐渐走向了汉武帝的对立面。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22年),一位汉朝使者从长安策马来到安宁河谷,带来汉武帝上谕:征发邛人攻打南越,同样的上谕也送到了笮人、且兰国(治今贵州凯里一带)。且兰国君联合邛人、笮人反叛,叛乱很快以失败告终,邛人、笮人的头领皆成了刀下鬼。“汉代的西南,有着诸多古老的部落,比如笮人、滇人、昆明人、邛人、哀劳人等等。汉武帝开发西南,这些部落或战或降,桀骜不驯的笮人,或许因为对自己的武力过于自信,拉起了反抗汉朝军队的大旗,却不料首当其冲遭受了亡国的厄运。”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说。汉武帝灭笮,看来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既除掉了不听号令的笮人,又坐享食盐之利。盐,既能带来财富,也能招致灾难。
邛人、笮人灭亡后不久,滇国投降,昆明人被剿灭,一个个汉朝郡县取代了西南夷的地盘,笮人的故土被改为“定笮县”,也就是平定笮人的意思,这个炫耀武力的名字,一喊就是几个世纪。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急速扩展的时代,许多偏安一隅的西南部落被纳入民族融合的浪潮之中,笮人自然也难幸免。
有学者认为,国破后的笮人并未离开故土,他们最终被汉化,融入了大汉王朝,而随着大批移民的进入,笮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最终支离破碎。笮人的灵魂,沉睡在地下,直到2000多年后才被突然唤醒——工匠、牧人、商贾、武士、巫师,他们多变的面孔,如同历史的背影,向世人展示了一出出迷幻的史前舞台剧。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11日至14日,凉山州地方海事局党支部书记、局长沙马建波带领检查小组深入锦屏库区与泸沽湖水域检查指导水上交通...
盐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