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旅游:40年迈向首位
凉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因闭塞的交通,使大美资源被掩藏。40年风雨兼程,凉山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从第一家旅行社成立到第一家A级景区创建;从“最后的女儿国”泸沽湖到木里洛克900里;从西昌冬日里的暖阳到螺髻山上的冰雪世界;从央视春晚分会场到《魅力中国城》舞台……绚烂的民俗文化,大美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凉山,因旅游而闻名,因旅游而发展,也将因旅游而腾飞。
〉〉〉萌芽阶段:
从事业接待型到产业发展型
凉山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浓郁,但许多人并未意识到,大美山水就在自己身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凉山人还没有外出旅游的概念,昭觉、盐源等各县的人们来到西昌,会在刘伯承和小叶丹雕像前拍照留影,这似乎就是出门旅行的一个“标配”。春节期间,去爬爬泸山,在邛海边坐碰碰车、看动物就是孩子们最期盼的出游项目。
步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迎来大众旅游热潮,凉山旅游产业也开始起步。
〉〉〉敞开大门:
“一办两创”迎来发展机遇
1994年,凉山州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凉山打开了旅游发展的大门,这个旅游资源大州开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老一批旅游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诚,开始绘画凉山旅游蓝图。
1994年,全州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70万元。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凉山旅游仍然在摸索中前行。
时间跨越到2006年,凉山迎来了旅游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四川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中,旅游资源丰富的凉山,借助“一办两创”的东风高位起跳,集团式创建了4个国家4A级景区,西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举办了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实现了旅游基础设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观、旅游产业大突破,开创了凉山旅游发展新局面。
2007年,凉山旅游实现超常规发展和跨越发展,各媒体用“井喷”二字形容当年的游客量,旅游业首次实现了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凉山旅游不仅成为促进四川旅游快速崛起的重要推手,也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凉山旅游在不断涌入的游客和上涨的旅游收入数据中前行。
〉〉〉战略定位:
从支柱型产业到首位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速发展。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5年,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凉山第一产业来谋划,奋力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2016年,凉山提出将旅游产业列为“首位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2017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从支柱产业到首位产业,旅游产业之于凉山的发展,已经上升为战略层面。
“十三五”期间,凉山将形成“一核四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基础设施大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加速度
1991年,凉山第一家旅行社西昌交通旅行社成立,第一任经理吴绍林在这个行业里一干就是30年,见证了凉山旅游的发展历程。 “凉山旅游发展太快了,旅行社也从最初3家,发展到现在的80多家。”吴绍林说,上世纪90年代,凉山只有几家宾馆酒店,游客一多,住宿就成了问题。那时带团去泸沽湖,身上都背着粮食和蔬菜,在老乡家里给游客做饭。
“2007、2008年游客量太大,春节黄金周,一个厕所一天都能收入3000多元。”大家尝到了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与此同时,凉山州委、州政府也意识到旅游基础设施的迫切提升需求。
冬旅会之后,凉山的宾馆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从业人员人数直线上升。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扫一扫二维码,观看现场活动昨日,在“四川志愿·携手圆梦”2018年度四川省暨成都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展示交流活动现场,一条“...
盐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