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造凉山宝藏诉千年
考古工作者正在细心清理文物。
文/贾丽
图/凉山州博物馆提供
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的凉山,是一个南北文化、人群迁徙的交汇地带,六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承载了四千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作为“藏羌彝走廊”上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绵延起伏的群山和奔流过境的江河在这里划分出一块块山间“绿洲”,镶嵌其中的盆地与平坦肥沃的河谷成为“民族走廊”上流动的古代族群理想的落脚地。以巴蜀为起点的“蜀-身毒道”,以邛、笮为枢纽纵贯凉山而下,开启了联系东南亚与印度的经济交通线,被后世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来北往的文明在这里碰撞、停留、交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纵观中国历史,《尚书·禹贡》中将“天下”分为九州,凉山的地理位置属于梁州;古蜀国将凉山纳入其控制范围,凉山因此深受蜀文化影响;秦王朝曾开发西南、经营笮地,在包括凉山在内的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后因秦灭而废;直至西汉初年,凉山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此后王朝兴替、政权更迭,凉山再未淡出中央王朝的视野。
在历代王朝经略西南的背景下,凉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存在,其南通云南、北达成都,无论作为蜀中物资储备的后花园,还是边地稳固管辖的桥头堡,凉山始终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战略资源而备受注目。从新石器时代,历商周、春秋、战国、汉晋,再至唐、宋、元、明、清,每个历史时期都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记忆。
历史遗存,天覆地载。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凉山考古工作中,一代又一代文博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足迹遍至凉山的每一寸土地。继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昌礼州第一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后,凉山境内陆续发现多处早期文化遗址,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这片土地早期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大凉山腹地石棺葬、凉山汉晋时期遗存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凉山乃至整个西南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精美绝伦的盐源青铜器点亮了凉山青铜文化,被学界誉为继三星堆与金沙之后,四川青铜文化中的第三大考古发现。我们进而在童恩正先生“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命题,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通过常年调查、收集、保护所建立的西昌地震碑林,与陕西西安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一道,位居“中国四大碑林”之列……如此成绩,不枚胜数,凉山考古亦成为对古代“西南夷文化”最为直接的实物印证和文化揭示,吸引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为将这些重要发现与公众共享,我们日以继夜、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西昌地震碑林》《凝固在青铜器上的精灵》《安宁河流域大石墓》《老龙头墓葬与盐源青铜器》《崇山峻岭中的“绿洲”——安宁河文化遗存调查研究》《丝路汉痕——凉山汉晋砖集粹》《凉山历史碑刻注评》《常见文物生僻字小字典》《安宁河流域古文化调查与研究》《文物有韵自成诗》《一个考古文化交汇区的发现——凉山考古四十年》《凉山彝族招送魂路线研究》《微吟集》等众多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并多次与媒体合作开设专题专栏,力求将凉山的历史与文化还原给更多读者。
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无数珍贵的片段,也让凉山成为了四川省文物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这些文物与历史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将过去和现在紧紧咬合,穿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对话。迄今为止,凉山州博物馆已拥有馆藏文物两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两千件,它们是凉山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值得我们细心地审视、专心地研究、精心地保护。
我们欲以物窥史,以史言物,让每一次对时光的探索,都因文物而变得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我们更欲抽丝剥茧,求索不息,从千年的文明中采撷精华,从史海的沙砾中淘取真金,再以这份秋实为读者开启一扇历史的门扉,只需您轻轻一推,走进去。
新闻推荐
□陈兆平微凉的天气,夜里似乎凝结了浅浅的薄霜。窗外的月光,清淡、明亮。宁静中,带着些许兴奋,这是高长元来到水洛变电站的第...
盐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