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白史各 坚持禁毒防艾工作二十年“因为努力,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2015年12月11日,白史各教授(左四)与联合国妇女署驻华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左二)深入喜德县红莫村进行家庭入户调研。
坚持禁毒防艾工作二十年
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
“因为努力,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文/本报记者李晓超
图/受访者提供
临近春节前,白史各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打来的电话,内容是已被确诊的凉山籍流动农民工艾滋病感染者不愿意拿确诊报告,成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非常严峻,节日的喜悦唰的消失,白史各的心,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投身艾滋病研究和防治工作近二十年来,每当看到有人通过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她的心就会宽一些;每当听到有人感染了艾滋病,她又立刻提醒自己,脚步不能停下来。
幸而,在她和抗艾志愿者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艾滋病,懂得了这种病可防可控可治以及如何去防治。
投身艾滋领域研究
凉山州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
上世纪90年代,白史各在一次下乡过程中,见到了艾滋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她便下定决心,将研究视野投向艾滋病这一领域,在艾滋病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工作。
她开始走村串户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以及艾滋病的防治。为了宣传到位,她每到一个乡村,不开会不讲资料,就是把相邻几户人家聚在一起,聊天。用最轻松的方式方法,让村民们去了解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但她一直坚持在做。
2000年12月,白史各被聘为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员,成为当时凉山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之一。
为了推动公民社会参与和服务艾滋病防治工作,2003年,她倡导组织了致力于社会发展和抗击艾滋病的民间组织——凉山州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制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历经两年多的坎坷之后,2005年3月23日,该组织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凉山本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民间组织。
白史各被推选为研究会法人代表、会长。从此,在她的研究所工作之外,她肩负起了组织一个民间团体参与艾滋病防治的重任。
热心成立研究会
四处奔波找项目支撑研究工作
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有100多名会员加人,理事会成员10多人,大家热情高涨。但是,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一直坚持并发展。
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缺乏能力建设。于是,白史各千方百计申请各种项目,不断加强本组织“财务诚信与透明”的能力建设。通过自身能力建设,吸引项目的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在促进研究会发展壮大的同时,为艾滋病防治事业作一些实事。
研究会争取的项目开展地区多属于偏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交通不便、通信闭塞,她们经常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才能返回住地。秋冬时节,风雪徒步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寻找真正需要帮助的目标人群,春夏雨季,行走在山路上,常会遇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但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们抛却了这些恐惧,年复一年,走过了无数条艰辛的路。
长时间的彝汉双语做田野调查研究,白史各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研究凉山彝区生态环境、流动人口、社会性别、毒品/艾滋病等社会焦点问题,申请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均以凉山为调查重点。已发表论文成果及撰写调研报告共计200余万字,出版发行专著《毒品预防读本》《艾滋病预防知识》,这些著作都填补了凉山彝汉双语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空白。
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这是一段很长的路,终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却不能停下来。
“正是有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我们还将看到更大的改善,这一天不会很远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14日,喜德县成立慰问组,看望慰问县灭火队、县民兵预备役分队,和县森林公安干警,对三支队伍春节期间抛弃休息时...
喜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喜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