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绽放出一个民族的崭新时代
剧说
□蒋力11月7日,立冬那天,未及亲近美丽的邛海,我就去了西昌的金鹰大剧院,与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定制剧目——民族歌剧《听见索玛》相会。彝语称杜鹃花为“索玛”,即迎客之花。提到它眼前就会铺开一片大自然的美景,但在这个戏的舞台上,似乎并没有从舞美角度予以特殊的展示或提示。为什么是“听见”?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要强调什么呢?仅仅只是美学概念中的通感吗?依我的理解,“看见”确乎有坐享其成的意思,“听见”则含有发现的意思,作为观众,主动地“听见”与被动地“看见”确实不在同一个审美层面。
老伍达,剧中的一号人物,彝寨民主改革时期的第一任村长,在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仍孤守山腰,不肯下山。即便在撤寨迁居的最后一天,被“第一书记”木且带人背下山来,马上又悄悄地返回山腰,不弃不离地跟着他的只有留守儿童拉虎。在这老少二人的视野中,第一书记、支教教师、缉毒警察、网红后生、不乏猎奇心态的城里人、伍达的女儿、拉虎的母亲纷纷出现。山上山下,路遥且险,却如同一个地球村;登场人物,纠集有因,结成命运共同体。其中有戏,戏在其中,由表及里,重在开掘。
拉虎这个角色,是个早熟的孩子,有主见、有想法、有心灵创伤,更有与伍达的亲情。他虽被母亲托付给马老师照料,但他对伍达的亲情显然在马老师之上。这种亲情中,还有跨越年龄的精神交流。他同情伍达,但也想以一己之力去影响和改变伍达。拉虎的音乐很有特点,尽管我说不清这特点到底“特”在哪里,但我几乎是从他的唱段开始,才注意到音乐的戏剧作用。
马老师的音乐也很有特点,主要“特”在花腔,恰好我看的那位演员的花腔功力也不错。剧中两三处她的花腔与男性角色及合唱叠合在一起,效果极佳。
彝族高腔的两位歌者的设置是很精彩的,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法精彩地提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拉动、拉紧观众的注意力。如今,将民歌音乐元素乃至原生态演唱引入歌剧,已近于常态,但我看过的戏中,却还没有从头至尾这么贯穿使用、这么大篇幅运用的。不过,可能是顾忌或遵循彝族音乐元素的特点,许多唱段的结尾过于雷同,弱收,急收,仓促感难免。若有可能,建议在主要角色音乐的戏剧性上予以加强。而以原生态演唱开篇,十几个场景的戏,大半如是,尽管唱词有区别,也难免给人重复、冗赘之感。可以避免的做法,一是删去一些场次的唱段,二是压缩部分唱段的长度,三是可以部分唱段与戏叠加。
转回来再说伍达,其实是要说索玛了。伍达之外,索玛这词在剧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彝族高腔和歌队的演唱中:索玛年年映山峦,索玛年年带春来,索玛开满来。在拉虎的眼中:山不美?索玛开满就美!约日噶取悦马老师:想听你的调调,你的歌把索玛醉倒。众人同情马老师:索玛在唱,你的思念。阿西子思念马老师:索玛开了,我的心怒放了。马老师的心声:索玛开了谢了,只要心在,往事不能忘怀……最后的合唱,点题:听见云彩飘、春又来,听见溪水、阳光,听见索玛绽放开来。
索玛,铺陈开一个民族沉重的历史;索玛,绽放出一个民族的崭新时代。此刻,我哼着《听见索玛》的曲调,甚至想说:索玛也是你我他,听见索玛,就是听见了你我他的心声!
新闻推荐
邵革军率遂宁党政代表团赴凉山州西昌市考察学习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共促发展
本报凉山讯(全媒体记者杨小东)11月29日,市委书记邵革军率遂宁党政代表团赴凉山州西昌市,考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文旅产业发展...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