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干部余小平: “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干一辈子”

西昌都市报 2019-10-31 07:35 大字

余小平(右一)查看贫困户脱贫台账。 查看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文/图王玉磊本报记者杨晓虹

9月大凉山,秋雨连绵。石龙嘴山高路陡,泥泞不堪,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这天,余小平和镇政府杨腾儒镇长,一起检查场区外围2.5公里安全控制范围的违规搭建情况。他们爬至半山腰的一片空地,余小平远眺着数公里外的发射塔架,思考着如何加强任务安全管控,确保万无一失,早已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

闪闪红心在感念党恩中萌发

余小平出生在大凉山的彝族村落,他的彝族名字叫“尔古”,寓意为“红色的传人”。小时候他对父亲的名字“阿育红军”十分好奇,“红军是什么呀?”爷爷告诉他,红军是咱们自己的队伍,年幼的余小平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总记着爷爷常常叮嘱他的话——“长大了一定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

“党的民族政策使彝区人民当家作主人,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大力扶持农牧业生产,还兴建乡村学校、补助彝族学生上学。”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改善,让余小平深切感受到党的恩情。

后来公社组织放映队来放“坝坝电影”时,余小平最爱看的就是有关长征的电影,机智勇敢的“小红军”潘冬子成为他童年的偶像,一粒红色种子悄然播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彝红情就像美酒,越酿越陈。生活在大凉山这片土地上的家家户户都流传关于毛主席“一块银元”的故事。1935年5月,毛主席借住在边老祖家,临走时给了他一块银元,边老祖坚决不收。第二天毛主席走后,边老祖在床铺下发现了毛主席留给他的那块银元,后来才得知这个人就是红军的最高领袖毛主席,这块银元也成了边老祖家的传家宝,揣在怀里爱不释手,至今留存。

1984年,刚满六岁的余小平和父亲在发射场边的山坡上,第一次看到火箭发射时,激动地欢呼着:“麻冲莫木几博咯!(大火把飞上天了)”火箭直冲云霄的震撼场景,至今让余小平难以忘怀。

读中学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叔叔阿姨们,经常来学校科普航天知识,讲述航天故事,特别是讲到中心“澳星保卫战”“活烈士”“加注五壮士”等感人事迹时,余小平便崇拜不已,心中升腾起飞天的梦想。后来,当听到老师讲发射中心是如何帮助彝族乡亲修长征桥、抗震救灾时,余小平心中的那粒红色种子渐渐萌芽:“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名航天人。”

报国初心在回报党恩中绽放

大学毕业后,余小平来到朝思暮想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一名西昌航天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发射任务窗口大多在深夜或凌晨,发射的是长征系列低温运载火箭,技术要求高,风险隐患多,安保和疏散难度大,每发任务火箭发射都要形成范围多达3至4个省的巨大落区,需要开展周密安全、滴水不漏的群众疏散工作,特别是发射场首区发射安保和群众疏散的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

航天发射万人一杆枪,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每一次发射任务前,他和同事们都要通联驻地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等36家协作单位,各司其职、全力以赴保证发射任务顺利进行;协同800多名公安、民兵执勤一线、日夜奋战确保发射安全;跑遍场区周边13个村庄、9个山头,逐村逐户疏散近3万名群众、排除安全隐患……余小平说:“火箭、卫星都很宝贵,发射更是民族大业、国家形象,安保工作至关重要。”

2002年,余小平因在执行发射任务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党。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时,这位铁骨铮铮的彝族汉子落泪了,他说:“加入共产党是我这一辈子最光荣的事!”

2011年7月27日凌晨4点多,中心正在执行第九颗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发射场上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暴雨随之而至。

思维惯性总会不由自主地生长,乡亲们都觉得任务成功率很高不会有危险,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冒雨离开家门。余小平深知这种事情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要把群众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他头

新闻推荐

国家技能扶贫调研组调研西昌网络创业培训开展情况

本报讯近日,国家技能扶贫调研组,国家人社部技工院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技能扶贫专班干部、技能培训提升专班干部,四川省...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