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绘出西昌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之美
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西昌民族团结
进步和谐之美
文/本报记者王维华
图/本报记者钟玉成
翻开地图,西昌位处凉山中心,如同一面巨大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这面旗帜下,汉、彝、藏、回、蒙、羌、苗、土家、傈僳等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这里,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彝海结盟的佳话成为一曲优美的交响曲,一直传唱至今。
这里,有着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实证——过去的“黄金十年”,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西昌实践的生动过程。
西昌作为州府,各族人民汇聚于此,催生了不同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融合,汉、彝、藏、回等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在“黄金十年”发展期间,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阳光雨露,西昌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升、民族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绘就出了西昌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之美。
血脉传承
民族团结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西昌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建家园,民族融合从未间断,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西昌城中心,有一座塑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刘伯承与小叶丹两人的雕塑并肩站立,共举酒杯,犹如亲兄弟一般……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西昌,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这里。西昌人民同样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情感上认同红军、物质上支援红军、行动上帮助红军,甚至直接参加红军。
彝海结盟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不分民族以手足之情歃血为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一笔。作为州府,彝海结盟的塑像坐落于此,而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至今仍在西昌大地传唱。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西昌各族人民都休戚与共,这些情谊让生活在西昌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倍加珍惜民族团结。
1984年2月4日,凉山州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西昌召开。之后西昌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从未中断,而且更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丰富内容。
多年来,西昌立足市情,突出特色,创新开展民族团结“八进”活动,并同步打造“八进”的示范点。全市90%的乡镇(街道、场、站)和8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州和全省前列。其中,中共西昌市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彝海结盟”遗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4年,西昌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同年,西昌市委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从未止步,2016年,西昌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称号。
追昔抚今,西昌各族儿女热血同流,共同浇灌出了民族团结之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西昌各族群众心中,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失踪3年,家人都以为他去世了 救助站多方出力男子终与家人团聚
在救助站的帮助下,阿合终于找到了亲人。文/图谈月本报记者江滢3年前,患有精神疾病的阿合(化名)不慎走失,家里...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