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永不止 写在西昌再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际
拆迁安置小区。胡小平 摄
待飞的“西昌号”航班。
“10月8日,《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正式发布。西昌市排位第90名,成为四川唯一上榜的县市”……金秋十月,捷报传来。消息迅速传开,西昌人民无不为之动容、为之振奋。
在历经风雨考验、迎接巨大挑战之后,西昌,再次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昌建市40周年。
西昌这一年,有无数值得记忆的“时刻”,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空间格局,从生态文明示范街、生态文明示范村到与公园城市建设,从一场又一场部署大会,到一次又一次现场办公会。
这一年的西昌,披星戴月,步履不停。
这一年,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62位、2018年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全国旅游百强县、全省天府旅游名县、2018中国品牌城市百强榜第44位、西部百强县第5位、2018年GDP过500亿、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人们有太多的好奇和惊喜:怎样一种伟力,让西昌在白热化的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脱颖而出?
“西昌实践”绝非不可复制的独门秘籍:以大开放破冰,以持续改革深化开放,以无畏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一个个发展的关隘做改革开放的探路者、领跑者。
一棒接着一棒干 可持续发展添动力
四十年的时光,对于西昌来说,凝聚了太多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
从改革开放,到西昌建市,再到“黄金十年”。从农村版县城到具备现代气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单一产业维持生计到一二三产业联动齐发。从40年前43户西昌工业企业总产值7500万元,到2018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6亿元。
承包分田破冰,“一办三创”兴涛,乡村旅游弄潮,投资促进逐浪,“黄金十年”扬波……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西昌在“历史的一瞬”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有这样一组数字奔腾澎湃,标志着西昌建市40年发展的惊人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8倍,财政收入增长42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1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6倍。
还有一组数字鼓舞人心:2018年,全市GDP达到50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44亿元,旅游收入2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31”转型为“321”,以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最中国生态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全国城市品牌百强等90项国家级荣誉。
西昌建市以来的发展轨迹,吻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一棒接一棒的交接,使西昌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小县浴火重生,综合实力昂首迈入全国百强行列,位列四川省第一。
“黄金十年”“铂金十年”“锦绣十年”。这既是一种惯性,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无缝的接力,一种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接力。
透过“一年一主题”,更能看出这种接力的可贵: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每年确定一个发展主题,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推动每年实现一次发展突破。2007年至2016年的“黄金十年”,通过项目、交通、城乡、生态、综合提升、合作开放、交通枢纽、乡村、生态、全面小康年各个主题年建设,重在打基础,集聚发展动能,积淀起发展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西昌实践”予以人们的启示在于: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站高谋远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地方的治理需要人性理智地统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更需要依法治理的信心,铁腕治乱的举措。
一年四季扎实苦干 无中生有创新思维
这样一个不沿江靠海的内陆县,何以实现历史性跨越?
“没有优势,就创造优势,找准发力点。”
都说州府西昌富。那笔“最大的财富”并不在西昌人的口袋里,而在西昌人的脑袋里。
西昌有无中生有、创新创造的动能。
时光进入到2007年,承接“一办三创”的东风,西昌市进入提档加速发展期,前进的步伐引起全国关注,西昌“黄金十年”由此开始。
西昌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茅坡樱红、桃源农庄、荷色生香、螺岭彝风等“乡村十八景”应运而生,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20余个,月月办节、月月火爆,催生着农村经济转型提升。
先后开通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航线22条,2018年西昌机场荣获全国最佳支线旅游机场,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实现从“0到1”催生乡村八景,再到“乡村十八景”,全市3A级以上景区达到10个,2018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2亿元。
支持培育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村,形成“东线生态休闲度假之旅、西线生态农业观光之旅、南线民族风情长廊之旅、北线红色文化古镇之旅”全域旅游态势,西昌站在了四川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与“乡村十八景”遥相呼应的是,美丽新村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一个又一个新彝寨、新农村、安置点、生态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串点、连线、成片,成为西昌广袤农村的壮美画卷。
西昌农业上演“疯狂的葡萄”,西昌土地平均流转价格达到3000元以上,一亩葡萄收入超过9万元,一亩西红柿收入超过4万元,一亩青椒收入1.5万元,当农民能致富已经不再是梦想。对设施农业实施以奖代补,农民建一亩大棚,政策奖励5000元。花卉产业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成为四川省最大的盆花和鲜切花生产基地。
西昌有开明开放、拓展前行的勇气。
借力招大选强促跨越,利用西博会、西洽会、国际火把节等重要节会招大选强,先后引进万科、成都环球世纪、碧桂园、红星美凯龙等知名企业100余家,引进国泰君安、人寿保险、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42家,吸引沃尔玛、温德姆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一批国外知名企业入驻,2018年以来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1074亿元。
西昌县域经济发展已然跳出了封闭发展的思维局限,成为了城市群、产业圈中的一个新节点,使其在经济结构升级、融入产业链中的产业分工,更具规模化和专业化,让县域经济在更大区域内获得更强市场竞争力。阿里巴巴发布《“三区三州”电商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去年网络销售额(GMV)最高的10个区县,西昌市高居第2位。
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西昌把小花朵做成大产业,花卉产业实现从零星种植到园区集群化发展,2018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8.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盆花基地、四川最大鲜切花基地,在中国花博会上一举夺得53项大奖。优质农产品实现产业基地化,建立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7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成为四川首个蔬菜直供港澳基地。
着力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放大温度、湿度、海拔高度、洁净度、氧生度、优产度、民族文化热度“七度”资源优势,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美院、首都医科大等10余家院校及机构合作,建设“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产学研换季总部基地。积极吸引大型企业落户西昌,对在西昌设立公司总部的上市企业,一次性给予2000万元奖励。探索发展会展经济,拟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300亩的攀西地区最大会展中心。
“西昌实践”予以人们的启示还在于:一个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民心民意的基础,更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加强,干部持续艰辛的付出。
一路踏浪向前行 迈向美好畅快奔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今,秉承开放合作的良好态势,西昌连接外部世界的步伐不断提速,新时代的征程已经起航。西昌,进入了“铂金十年”发展期。
以78公里长的绕城公路启建为带动,未来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空间容量将达到280平方公里,邛海泸山将成为城市中央公园,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大都市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打造以安宁河干流为纵轴、河流两岸宽谷平原为两翼的3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田园城市景观带,建设10个农文旅特色小镇、24个旅游中心村、50个主题庄园,实现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西昌“阳光水城”梦,世界花城、阳光水城的发展定位,将全面彰显西昌的城市特色、个性魅力。
61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集约发展、川滇结合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成昆复线铁路枢纽、西昌航空枢纽,区域性公路枢纽正在形成。
打造世界级稀土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应用基地,成立新能源创新联盟,与四川大学共建世界级深部资源开采集成示范研究基地,与北京科大共建钛冶炼新工艺项目,与上海交大、西南科大、西南交大、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共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中心(科学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发展共赢。
“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将成为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交通枢纽、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实验区核心增长极,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换季总部基地,阳光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的天堂。
披荆斩浪踏歌行,扬帆远航再出发。再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对于西昌来说,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力争202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前50强、到202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2050年建成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一张张发展蓝图徐徐展开、一项项重大决策逐步落地生根,西昌,将化荣誉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征程中迈出更加矫健有力的步伐。
文/本报记者 张鹏
图/除署名外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秋天的果实——柿子。当带着萧瑟气息的深秋“油画”已在我国东北、西北的一些高海拔地区拉开卷轴之时,凉爽的秋风...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