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头”的赤子初心 记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王世龙
有麻烦,找王书记”是西昌市巴汝乡中火村彝族同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摩托车销户、买火车票、婚丧嫁娶……大事小事,大家都第一个想到王书记。
他大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中火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他的带领下,2016年12月中火村按期脱贫,2018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347元,同比增长37%。
他建立了“莘莘学子”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宣传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积极鼓励已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学生继续读书,并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他就是西昌市巴汝乡中火村第一书记王世龙,1966年出生,单位同事们嘴里的“王老头”,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王世龙1966年出生,在到西昌市巴汝乡中火村担任第一书记前,已经在发改经信局的战线上奋斗了30年,同事们都叫他“王老头”。2015年,在北京出差的他听说单位正号召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立即电话报名,并反复请求单位领导一定要给他一个机会。后经过层层筛选,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中火村第一书记。同事们十分不解,问王世龙:“你这么大年纪了,到这么艰苦边远的地方干第一书记,还有什么搞头呢?”王世龙爽快地笑了,他回答:“我父亲是地下党员,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我从小就喜欢炊烟的味道、泥土的芬芳、农民的淳朴,一直就想为百姓们做点事情。”
2015年9月11日,经过50多公里的颠簸,王世龙第一次来到巴汝乡中火村。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土坯房、横流的污水、陡峭弯曲的山间小路,两边零星种植着土豆和玉米的田地。这个地方没有厕所,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没有想到在全国百强县的西昌市还有这么贫穷落后的村庄。但他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喜欢彝族同胞腼腆、纯朴的微笑,他暗下决心:中火村群众不脱贫、落后的山区面貌不改变,他决不离开。
做群众的“贴心人”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王世龙知道,扶贫工作要开展好先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的疾苦,消除他们心里的隔阂。只有同吃坨坨肉、同住屋檐下、同喝转转酒,才能让群众真正信任自己,才有可能改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从此,王世龙的蓝色公文包变成了“百变包”,他的包见了小孩可以变出小零食,见到中年人可以变出卷烟,见了老年人还可以变出一个装有白酒的矿泉水瓶。他脖子上总挂着照相机,到了农户家,给他们来张全家福。贫困农户女儿出嫁,他想方设法借车送亲;贫困户家中办丧事,他主持节俭办丧;贫困群众过节,他与民同乐;贫困户生病住院,他跑前跑后帮忙。渐渐地,群众有纠纷都要请他“断案”,有困难都要请他帮助,有想法都要请他参谋,“有麻烦,找王书记”成为中火村彝族同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摩托车销户、买火车票、婚丧嫁娶……大事小事,大家都第一个想到王书记。2018年9月,老百姓听说脱贫攻坚工作人员两年一轮换的时间到了,他们敬爱的王书记因单位机构改革,可能要离开中火村。群众奔走相告,排队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喝醉酒的他和群众相拥而泣,他舍不得乡亲们,乡亲们也舍不得他。为了不辜负相亲们的深情,他主动放弃轮换机会,留下来继续带领中火村老百姓脱贫致富。
则伍支是王世龙帮扶的一户贫困户,王世龙常到则伍支家中,有时也带家人和孩子去。核桃、青花椒、魔芋、百合……凡是王世龙能想到的能产生效益的农作物都带领着他们种;牛、羊等能争取到的养殖项目都帮他们争取。“我从王书记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则伍支说,“我们原来有些传统习惯是不好的,比如说男人就比女人地位高。人家王书记对自己的老婆就好得很,也没见他在人前就没了脸面,反而是能够当上第一书记,为国家做事情,给我们贫困户做贡献。我们天天喝老酒,晒黄太阳,让老婆在田头磨,日子却穷得叮当响。这个习惯绝不能再延续下去了。”通过王世龙的耳濡目染,则伍支对妻子越来越关心,家中大事小事,他都会主动和妻子商量,听取妻子的意见。2018年,则伍支一家被评为了州级文明家庭,次子2019年考上西南民族大学,并入选中火村“乡村八榜”中的学子榜,则伍支常说,“没有王书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荣誉。
做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
“刚到中火村的时候,村委的会议室都积了厚厚的一层,公章却还是崭新的。当时的会议室基本没怎么开会,群众也都很少到村委办事。”王世龙说。这样的情景对王世龙触动很大,他深感要改变中火村的现状,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决定要大力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为中火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党支部是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支撑。为此他大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努力加强自身理论及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发展相关组织程序、议事规则、党员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从抓纪律促作风,到坚持法定程序促各项工作落实,从上党课到促党员干部树立“四个意识”,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弱,直接反映在党员作用的发挥上。王世龙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发展党员工作的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完善党员发挥作用机制,推行党员亮牌示范、志愿服务、认责承诺、形成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有效链条;坚持在加强教育中提升精气神,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和素质能力;率先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给按时参加月会及各项活动的党员加分,积分可兑换奖品,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
机制建立起来后,村党组织凝聚力逐步增强,但中火村作为长年的“空壳村”,无集体土地、无集体林地、无集体经济收入。王世龙感觉还不够,因为没有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的“腰”还是“直不起来”。于是在王世龙的带领下,根据“一方找钱地,一片生财林,一条致富路”的工作思路,“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工作理念,中火村先后争取1300多万元资金,改造新建村级活动阵地,新建7公里村级硬化道路,新建3公里通组道路,新建沟渠2公里。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专项资金,发展牛羊养殖,现有牛羊100余头;推动500亩华山松集体经济林落地;开展扶贫加油站建设;流转16.39亩核桃园试种大青脆李子、姑娘果、花椒、魔芋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登记注册西昌中火山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火村劳务施工队。“刚到中火村的时候,这里按照要求成立了村级的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实际上并没有运行起来。”王世龙回忆到,“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把这个合作社实实在在地运作起来呢,我当时就这么思考,于是我在驻村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后来我想如果成立一个公司,按公司法来运行,这样会不会比专业合作社更有优势。我就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了的实践,实践效果目前来看应该还是不错的”。
做脱贫奔康的“领路人”
有了一班人跟着干,王世龙的干劲越来越足,他决定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促进中火村在整体脱贫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乡村振兴。通过认真思考并反复与村“两委”成员商议,他为中火村确立了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发展林果产业实现产业振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生态宜居,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在他的带领下,中火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户,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户112户,参加土坯房加固提升改造20户,实现户户有新居。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面小康标准。适龄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他打造一村一品80亩魔芋种植,1+X产业核桃、花椒规模已达2000多亩,高标准土地整理400亩。他完成32户农户厕所配建,今年再完成20户农户厕所新建,预计在2020年完成全村户户有厕所。在他的带领下,2016年12月中火村按期脱贫,2018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347元,同比增长37%。
中火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这里大部分居民是彝族,并且家庭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老人和小孩,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王世龙的一块心病。王世龙大力支持教育。建立了“莘莘学子”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宣传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积极鼓励已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学生继续读书,并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目前中火村贫困户中有4名本科生已毕业,1名本科生在读,1名专科生在读,15名中、高职学生在读。全村截止到2019年共有23名中职以上在校生,其中有11名学生享受雨露计划,享受人数是西昌市的贫困村中户数最多的。
王世龙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和担当。虽已人到中年,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业中,在艰苦的环境中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他的付出得到了群众和各级组织的认可。他先后于2016年、2019年被评为“全州优秀第一书记”、“全州‘双联’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和“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新闻推荐
追忆革命岁月不忘初心弘扬革命精神牢记使命 樟木箐乡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为缅怀革命岁月,弘扬革命精神,近日,樟木箐乡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各村优秀党员代表共计50余人,前往礼州红军长征广场开...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