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机械“起死回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位凉山籍技术大拿
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杨光来。
能让机械“起死回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有一位
文/图旷平昌本报记者杨晓虹
十月的某一天,一阵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听到口令,杨光来熟练地按照操作规程启动了油机。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33岁的杨光来和他的同事们再一次圆满完成了卫星发射通信保障任务。
杨光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凉山籍技术骨干。
“我是凉山人,我要把最好的青春,献给最美的祖国,献给凉山这片热土。”这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毫无经验到高级技师
一步一个脚印不懈钻研
走下操作台,脱下手套,东方已有曙白。对于已经执行7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杨光来来说,这样的情形再熟悉不过。
“我是凉山土生土长的,生在会理、长在西昌,是党和国家让我们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过上了好日子!”杨光来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感恩祖国、报效祖国,做对国家有用的事。
这次发射,新的电源系统首次投入使用,从设备升级改造立项,到采购安装,再到可靠性测试,杨光来全程参与其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2005年,刚参加工作的杨光来参观单位荣誉馆时被先辈舍生忘死保火箭护卫星的英勇事迹深深感染,他下定决心要干好航天事业。这个决心,支撑着他一干就是14年。
从毫无专业经验,到岗位主操作手、高级技师……多年来,杨光来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地不懈钻研,从外行到内行,从一岗到多岗,逐渐成长为领导眼中的“多面手”,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任务之星”等诸多荣誉。
“是单位给我平台和机会将我培育成才。”在杨光来看来,最好的感恩莫过于坚守岗位。任务面前不推脱,他总是主动往前冲、争着上,有担当、有作为;困难面前不低头,他总是积极打头阵、当先锋,有办法、有招数。
不断突破革新技术
多年经验汇编成册
2018年6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多年的油机突发故障。杨光来二话不说,立刻拿起工具展开抢修。他一个一个拆装排查零部件,脏和累全然不顾,抢在储备应急电能耗尽前修好了设备。
而这,已经数不清是十余年来第几个经杨光来的手“起死回生”的机械了。
今年初,杨光来主动申请了单位的研究课题。这一次,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决心以技术革新为抓手,提高所属岗位设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他常说,从事通信方面的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脉搏,就会成为聋子、瞎子。
作为骨干,杨光来不仅要求自己做到“业务最精、作风最硬”,还从难从严要求下属,关心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结合任务实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和工作笔记认真梳理、汇编成册,涵盖200余条故障案例、经验做法,成为大家开展工作的好帮手。
“嫦娥”“北斗”“天链”“风云”……无数个和杨光来一样的西昌航天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我和祖国有个约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钢钉,和我的同事、家人一起永远铆在大山沟里,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沿着先辈英雄的足迹,一路向前。”在卫星发射的轨迹上,杨光来成了一颗闪亮的星。
新闻推荐
任文英前一阵子,网上有一个非常热闹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这个话题得到了众多网...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