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盖起了新食堂

西昌都市报 2019-09-24 07:05 大字

□王仁刚(西昌)

川兴中学盖起了新食堂,是值得高兴的事。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川中本部4000多师生如期进入新建的食堂大楼“思源堂”就餐,食堂设施完备,餐厅明亮整洁,管理秩序井然。师生人人都有座位,个个使用餐盘,大家脸上洋溢着兴奋。

对于大部分师生来说,能在这样高大上的新食堂就餐,在此前是不敢奢望的。以前,学校食堂就餐条件有限,餐桌虽有一些,但座位远远不足,多数学生把饭打起,只能在校园里游走,找个角落用餐。此种就餐形式虽便于同学间交流谈天,但晴天顶烈日,下雨湿一身,树上飘飞的落叶时不时给碗里增加点内容。站没站像,吃没吃相,加之随地可见的剩饭剩菜,感觉没有了学校育人的应有形象。

37年前,我刚进川中初一,因为家远需吃住在校,从家里把米扛到学校,交了加工费就没有了菜钱,只能以家里带来的豆瓣、豆腐、豆豉、腌菜等佐餐,两年里都是吃“家餐”,俗称为“鼓眼儿饭”,乃有饭无菜之意。个别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午餐晚餐交上5分钱,可以有一份素菜,每周11餐需要0.55元。菜是万年不变的老三样:煮白菜、煮老南瓜、煮洋芋。洋芋不削皮,白菜无油水。遇上做手抓凉拌洋芋丝,食堂师傅在抄过洋芋丝的开水里撒点葱花和盐,那就是让人趋之若鹜的“玻璃汤”了。吃饭场所自然是露天,或端到教室、寝室。那时只要能够吃饱就很高兴,并不觉得艰苦。

学校有了新食堂,对于60多年前的川中师生来说,更是万不敢想象。我的母亲是川中的第二届学生,尚读小学时便参加川中教室修建,搬运土砖。教室、宿舍、食堂皆为土砖砌的小青瓦房。那时师生吃饭每月有定量,学生每月30斤米,教师则只有24斤米。条件自然艰苦,可她竟还在学校孵过一窝小鸡呢。

现在,川中有了新食堂,命名思源堂,题名为前任校长曾光福。思源者,饮水思源也,期望学生们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古训。

问起新食堂就餐的好处,高三年级有同学感触颇深:“节约时间。过去打饭排队、找座排队、洗碗还要排队,现在好了,吃完饭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即可,不需自己费时清洗,节约了好些时间。”高二廖媛铃同学说:“有了餐厅,校园环境好了不少。过去有的同学不讲卫生,吃不了的饭菜随意倒。”

建起了思源堂,这是川中今年的一件大事,放到川中60年的发展历程看,这也许只是长江微澜、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正是这一点一滴改变,才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也才有川中更加美好的未来。

(“街头巷尾”栏目——抒写身边故事,发现生活之美。欢迎读者投稿!)

新闻推荐

西昌市少数民族幼儿普通话讲故事大赛决赛圆满举行“故事大王”们讲得绘声又绘色 还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台上的小朋友讲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讲故事时,还用上了丰富的肢体语言。西昌市少数民...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