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委政府分忧 为人民群众解愁 记凉山民政机构的成立和发展
将夜,西昌市南街街道上人迹渐少,夕阳的余晖透过晚霞云层,红彤彤地照在挂有“南街84号”门牌的铁门上——后边是一栋已有年月的二层“苏式”建筑,时间剥夺了它年轻时的面目,却遮掩不住它的庄重气势,而红砖、黑瓦、木窗、五星被风沙和年月雕琢,古朴中蕴含着厚重——凉山州民政工作的序章从这里翻开。
民政工作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广大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主张当政者应考虑民众的愿望,办理民众事务,予民以利,惠民利民而安民,也就是所谓“为民行政”,而这一理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政”事业的内涵所在和延伸方向。
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这一年,也是“攀凉”地区发展历史上重要节点。当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将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会东、盐源以及木里藏族自治县并入凉山州,州府也由昭觉县迁往西昌。1979年元月,原凉山州民政局被撤销,全局10多个工作人员带上行囊来到西昌,与原西昌专区民政局组建成立新的凉山州民政局。
原凉山州民政局副局长秦加惠,在“老凉山”民政局工作二十多年后,也随着这次的合并来到西昌工作。据秦加惠回忆,当时全局只有20多个工作人员,合并后首先组建办公室、民政科、财政科、优抚科和救济科,按照“先搭起班子再理顺工作”的思路,为凉山州民政事业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这次两次民政部门的大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辟了民政工作的一炉“新灶”,开启了全州民政工作发展的新纪元。
“‘西凉合并’以后,凉山民政工作迎来更加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其工作覆盖面更广、工作职能进一步增强、民政事业内涵不断扩大,而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理顺各项工作,推动凉山民政健康有序的发展。”秦加惠说,初到西昌的几年,凉山州民政局干部职工吃住均在办公地点,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全局干部职工时常挑灯夜战。
1979年,新成立的凉山民政局还未理顺各方面工作,就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州17个县市受1978年自然灾害影响各地粮食告急,群众靠采摘野生白栗、山红籽等野生果食补充口粮。全州有30多万受灾群众等着救济吃饭,州民政局发挥职能,共发放救济款139.7万元,其中用于春夏荒救济款85万元,救济粮856万斤,救济51290户,帮助当年受灾地区群众度过了生活难关。
同年,凉山州民政局对17个县市优抚对象进行了普查,以推动全州优抚工作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内容覆盖革命烈士、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等十多项内容,并对中老年体弱、有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予以帮助。
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这个新合并成立的、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工作的政府部门,正全心全意发挥着它的职能作用,不断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解决困难群众的难题,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从城市到农村,在凉山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凉山民政的“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形象在各族群众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时间里,凉山民政的工作内涵不断扩大,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而不断调整和延伸——民政工作和职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针对社会发展过程所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以相应的政策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必然推动民政工作重心的转变。可以说,当今民政事业发展的路径,是和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发展政策的变化高度吻合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指出,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政权建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社会福利、行政区划、殡葬改革、婚姻登记等多个方面内容。至此,民政工作的职能和框架得到基本固定,在往后的三、四十年时间里,也均在此范围内调整、删减和补充。
“既为党委政府分忧,又为人民群众解愁。”这句话概括了民政工作的意义。几十年来,它切切实实地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静记者唐万贵)近日,省委政法委多元化解调研组赴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等地,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干警群众、召开座...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