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巨变话沧桑
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右一)在西昌四小调研。
年巨变话沧桑
——西昌建市40年办学条件巨变巡礼
导读
1980年,西昌建市伊始,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涌动。40年来,西昌教育航船在波峰浪谷间走过三段航程,每段航程都记载着改善办学条件的艰辛努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改善办学条件,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西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垫高教育这块发展的“基石”。40年来,西昌教育基建资金投入,持续递增、上扬。其背后,一定有讲不完的“非凡”故事。
艰难起航
1980年-2006年,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立足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西昌改善办学条件在艰难中起航。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使用的还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寺庙建筑、士绅公馆、家族祠堂。校舍多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墙掉砖、顶掉瓦、窗漏风是常有的事。山区学校住校生还在使用土砖或火砖作支架,木板铺成的大通铺。
“从礼州小学办学开始,文昌宫就作为校舍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堆书本,就是我们那个时代上课的常态。后来我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师生才搬进新教学楼!”礼州小学一位老教师回忆道。
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实验教学、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是西昌这一时期实施的六项教育工程。全市以各种形式仅筹得教育基建资金3.9亿元,排除危房11.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校舍50.7万平方米。大部分城乡学校,至1995年前后才实现砖混结构校舍的逐步普及。
显像管电视、收录机、幻灯机算是那时最好的电教器材,有电脑、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很少。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大多是皮球、皮筋,一些学校的理生化实验器材通常只用于教师演示。受条件限制,那时的教学一直在传统模式中徘徊。
西昌的办学条件改善,急需一场“春风化雨”。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很多司机朋友在第一次购买车险的时候可能都犹豫纠结甚至是迷茫过,至于该给自己的爱车买什么,怎么买也是在往后的岁月中...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