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此生有幸报国,吾将上下求索”

华西都市报 2019-08-26 02:43 大字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新华社发

2019年5月,四川省西昌市,欧阳自远院士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代睿/摄

欧阳自远(右二)正在讲解中国“吉林1号”陨石。

欧阳自远在处理月岩。(资料图片)

2019年1月11日,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新华社发

欧阳自远84岁了,生肖属猪的他今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七个本命年。与大多已开始安享晚年的同龄人不同,这位被外界称为“嫦娥之父”的首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每天仍在忙碌工作。

今年1月4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欧阳自远说,2019年年底,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面取样返回。到那时,这位研究了大半辈子陨石的科学家,将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自己带回来的月球石头。

在中国的科学家队伍中,欧阳自远的经历堪称传奇:地质学出身,进修过核物理,带队为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选场,最早开始研究陨石,并成为了首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这么重要的几个事,居然都让我赶上了,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欧阳院士如此评价。

1

立志,为国找矿

他至今仍记得当时报纸上的一句话:“年轻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穷的宝藏。”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医药世家,他的舅父为他取名“自远”——意为来自遥远的地方。后来他研究的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都来自遥远的太空,欧阳自远说:“这也许真是天缘巧合。”

欧阳自远两岁时,日军侵入吉安,父母带着年幼的他辗转到江西兴国等地逃难,这段经历给欧阳自远此后的人生选择影响深远。“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非常衰弱,任人宰割欺凌,亡国奴的滋味我真是有所体会。”欧阳自远10岁时,抗战获得胜利。几年后,新中国成立,1952年,17岁的欧阳自远也从家乡的永新中学毕业参加高考。

他至今仍记得当时报纸上的一句话:“年轻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穷的宝藏。”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欧阳自远选择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立志要为国家找矿。

4年后,21岁的欧阳自远本科毕业,研究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师从化学家涂光炽教授。

那一年,欧阳自远成为涂教授招收的三位研究生之一。多年以后,欧阳自远回忆起自己的恩师,认为他身上具备“赤诚的爱国热忱、求实的研究作风、持续的创新精神、一贯的严谨学风、终生追求真理。”这些品质,无疑影响了当时刚二十出头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回忆,当时老师让他培养自学能力。“我后来理解了,我的自学能力不够,不知道怎么驾驭这些知识,怎么把它们结合起来,迸发出新的一些思路出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件事,对欧阳自远的触动很大。“这是咋回事?这卫星能干什么?我们晕头转向。”他认识到,尽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能力开展空间探测活动,但了解这方面的进展并开展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作为未来知识与技术储备是极为必要的。

“从1957年起我就坚信,中国一定会进入空间时代。”欧阳自远回忆,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很年轻,虽然技术和经济都很落后,但可以一点点开始准备。

2

重任,地下核爆

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研究生快毕业时,欧阳自远被选为时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德封的助手和学术秘书。当时,侯德封非常希望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核子地质学,他希望欧阳自远能在业务上帮助他。

侯德封派欧阳自远去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进修和参加实验研究半年。之后,欧阳自远开始在侯德封手下做核子地质研究,也由此成为当时地质所唯一一位既懂地质,又懂核物理的人。

学了这两个在他看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之后,欧阳自远被委派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6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为了避免地面和大气层因原子弹爆炸试验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国家决定开展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工作。

时势造英雄,既懂地质又懂核物理的欧阳自远被委以重任,带着一支队伍在新疆的戈壁滩里寻找地下核试验基地。那一年,他才29岁。回想起这段经历,欧阳自远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那么重要的事儿,居然让一个年轻人担当重任。”也是那时起,欧阳自远就有了一个坚定的认识:“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那几年,欧阳自远与他的同事们几乎是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里工作,就连亲人也不知情。他的爱人不知道他到哪儿“出差”去了,而且一去就是半年,“好几年的春节,都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

历时近5年的前期准备,他们建立起地下核试验综合测试和全面指挥保障系统,完成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1969年9月23日午夜,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在新疆内陆某基地取得成功,欧阳自远在现场见证了这场核试验,“山顶跳了很高,山上很多石头就稀里哗啦滚下来。”那一年,欧阳自远34岁。

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欧阳自远还是最早开始研究陨石的人。1976年吉林陨石雨事件后,欧阳自远受命带领中科院联合调查组赶赴吉林,一共搜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陨石雨现场调查结束后,他和他的团队发表了近百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欧阳自远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历史”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获得广泛认同。

3

目光,转向星辰

他的蓝图中,探测月球只是中国人向宇宙空间进发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还将探测火星以及其他的太阳系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此后,欧阳自远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宇宙空间。1993年,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建议。一年后,《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获得通过。中国的探月计划,从此开始迈出真正的步伐。此时,距离欧阳自远开始为中国进入宇宙空间做准备,已过去了35年。

“35年,培养队伍,研究人家怎么搞,我们该怎么搞,这样一步一步明朗了。”欧阳自远对记者说。

2004年1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签字,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项目的立项。这项工程还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

在“嫦娥工程”中,欧阳自远与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院士组成了“嫦娥铁三角”——栾恩杰为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总设计师,欧阳自远为首席科学家。

要完成探月任务,火箭和卫星是必不可少的,曾主持研制了我国45颗卫星的孙家栋院士成为了欧阳自远的好伙伴。欧阳自远回忆,当时孙家栋跟他开玩笑说:“欧阳,我是给你打工的,我的任务是把你的‘眼睛’和‘手’带到月亮上去,至于你做什么,那是你的事。我确保你能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欧阳自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1957年算起,这一天,他已经等了50年。那一年,欧阳自远院士72岁,孙家栋院士78岁,栾恩杰院士67岁。

“当时人们叫我们‘嫦娥工程’三驾马车,我们自己开玩笑说是三个老头。”欧阳自远说,三个人协作非常好,那是一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一步步顺利推进,“三个老头儿”也已经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会比我们干得更好。”欧阳自远说,如今,中国掌控航天主要技术的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大部分只有三四十岁。

在他的蓝图中,探测月球只是中国人向宇宙空间进发的第一步。未来,中国还将探测火星以及其他的太阳系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如今,欧阳自远每年都要做超过50场讲座。在他看来,科学传播与开展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国家的强大,要一代一代去努力,要给现在的青少年种下科学的种子。

总结自己一生的科研经验,欧阳自远用了这样16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

对话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欧阳自远:要给青少年播下科学的种子

谈起60多年前报考北京地质学院的经历,84岁的欧阳自远院士眼神里闪烁着光芒,彷佛看到了当年那个从故乡江西整装出发,立志为国找矿的年轻人。

2019年5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西昌市邛海边采访到欧阳自远院士。对这片土地,他再熟悉不过,迄今为止,我国探月工程的四颗卫星和探测器都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欧阳自远刚刚为“光华探月营”的孩子们做了一场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讲座。他把孩子们看作国家未来的希望,虽然工作忙碌,但仍坚持每年为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

从小在抗战烽火中长大的欧阳自远,对于祖国的强大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希望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来实现国家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也是他当年报考北京地质学院的初衷。

不过,欧阳自远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却“意外”成为了“嫦娥之父”。谈起这段“跨界”经历,这位享誉中外的科学家谦逊地说,自己太幸运了,“因为国家的发展,才让我有了为国效劳的机会。”

记者:中国空间探测计划未来的蓝图是怎么样的?

欧阳自远:人类不能光是到月球,但是这第一步得走得扎实。我们中国现在飞到月球已经没问题,正面(嫦娥三号)、背面都落了(嫦娥四号),这次背面还是全世界头一次。未来还要取样返回,我们今年去实现(嫦娥五号)。

下一步,我们要在月球上建立一些基地。如果载人登月的事能解决的话,那么人可以短期的在那照看,但不能够长期居住。假如没有人,我们也有机器人来进行管理,进一步深入研究,把我们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继续深化。

还有,把月球作为一个跳板,去火星,去别的天体。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火箭克服引力往上冲,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燃料了。这个是属于月球的资源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个跳板,我们能飞得更远。月球如何支持我们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止步于月球,我们还得再往前走。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我们说这是一个家族。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自己的家族,哪个兄弟姐妹(行星)怎么样,坦白说不怎么了解。所以,我们下一步的任务主要去探测这八大行星,要把这几个兄弟姐妹都了解一下。

记者:您对青少年的培养有何建议?

欧阳自远:科学传播与开展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国家的强大,要一代一代去努力,要给青少年种下科学的种子,为国家培育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我希望每一个有志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年轻人,担当起责任。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有追求、有目标、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学,掌握知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去探求一切未知,去理解它的原因。所以结合起来我认为,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这样的人生,我觉得我们要好好去实现,去践行自己的梦想、国家发展的梦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代睿

中国探月大事记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探月卫星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该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二号”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嫦娥四号”是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9年1月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整理

人物名片

欧阳自远

1935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上世纪60年代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地下核试验场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研究,上世纪90年代起向国家建议开展探月工程项目。2004年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新闻推荐

两家宾馆400平方米违建一个上午全拆光 北城街道“彩钢棚”整治进入强制拆除阶段

金川宾馆老板跟社区工作人员理论。已经拆除“彩钢棚”的顺运宾馆楼顶。两家宾馆400平方米违建文/图...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