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PPP“棚改”模式取得乘数效应

凉山日报 2019-08-25 01:22 大字

城市要发展,棚户区改造是必由之路。2015年,西昌市在四川省县级财政成立PPP(政府与社会资本)中心,在全省棚户区改造项目上采用PPP模式。4年来,西昌“棚改”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益,棚户区改造全面开花。

据统计,2016年,西昌市新开工建设航天大道东延线棚户区PPP项目、马坪坝棚户区A地块一期、白庙棚户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6个,共计6468套,完成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2920户;2017年,通过货币化安置、新建安置住房等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棚户区居民5985户;2018年—2019年,西昌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8个,拟完成35000余套棚改安置房建设。

目前,居民“出棚进楼”比例大幅提高,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四川领先

将PPP模式植入棚户区改造

2014年,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西昌市敏锐地察觉到“春江水暖”,并在全省范围内先行试水,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活水。2015年12月,西昌市政府推出了6个PPP试点项目。到2016年底,已有9个项目成功采用PPP模式运作,14个项目拟采用PPP模式,与棚户区改造相关的达到了4个,其规模在全省县级市中走在了前列。

同时,西昌市还广开渠道,加强投融资力度,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的对接,为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项目融资;制订科学的征收补偿计划,在被征收棚户区改造户的积极配合下,协议签订工作推进迅速;积极向上级申请,争取国家、省、州对棚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

公平竞争

“四把锁”确保民间资本安全

西昌市PPP项目的推进,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及时、有效、快捷地解决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资金缺口。

为确保民间资本的准入机制及资本回报,2015年,西昌市政府印发了《棚户区改造(PPP)项目实施意见》。《意见》中对棚改项目的报批程序、社会资本的资格要求、社会资本回报上限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让潜在社会投资人在阳光透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

对于全市PPP项目的开展,西昌市上了“四把锁”确保顺利实施。一是成立PPP领导小组,用联席会议制的形式负责决策部署、指导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二是成立PPP中心,承担PPP工作的规划指导、政策制定、项目删选等;三是成立专家联合审议组,对PPP项目实施方案、招投标文件进行技术指导;四是建立财政内部协调机制,协作推进。

合作互赢

调动企业积极性

西昌市航天大道东延线高枧乡棚户区改造PPP项目,总投资35.7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251079平方米、建筑面积983337.7平方米,建设工期36个月。该项目是全省首批列入国家财政部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项目库的省重点建设项目,自2016年启动实施以来,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标准实施。

正是因为西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不断引导,多方参与的PPP项目才有条不紊地在西昌落地开花。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相结合的PPP模式,在“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合作下,最终实现了“双赢”。

本报记者 杨玲玲

新闻推荐

根植本土:凉山油画的多样化

《瑞雪》曹辉作《母海之夜——弦月》范明东作《拉马阿觉的晨雾》韩东明作《小鸡》列索阿格作□何万...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