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绣”出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壮美画卷
西昌各族儿女携手共建繁荣幸福和谐新西昌。
民族团结
“绣”出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壮美画卷
文/本报记者杨玲玲图/叶昌云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安宁河平原腹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现有67.87万(截至2018年年末)户籍人口中,共有汉、彝、蒙、回、藏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13%。
一直以来,在党的带领下,西昌各族儿女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6年,西昌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2017年西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44亿元;2018年西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大关,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0位、西部百强县第5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62位,各族儿女用双手共同“绣”出“七彩西昌阳光水城”的壮美画卷。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西昌的市中心,有一座塑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刘伯承与小叶丹两人并肩站立,共举酒杯,犹如亲兄弟一般……
1935年5月,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不分民族以手足之情歃血为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一笔,同时,也让西昌人民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也是从那时起,一个个民族团结、水乳交融、和谐共存的故事在这片大地上薪火相传、生动上演。
1984年2月4日,凉山州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西昌召开,之后西昌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从未中断,而且更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丰富内容。
近年来,西昌立足市情,突出特色,创新开展民族团结“八进”活动,并同步打造“八进”的示范点。全市90%的乡镇(街道、场、站)和8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州和全省前列。
2018年,一场“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大型竞演,将西昌4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的各族人民聚集在一起。活动历时半年,以“七彩西昌最美家乡”为主题,围绕西昌建昌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古邛都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特色民族旅游文化等,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以及建市40年来,西昌的巨大发展成就。进一步提升了西昌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激发出热爱西昌、热爱家乡之情,凝聚起建设繁荣幸福和谐新西昌的向心力。
在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竞演环节,西昌13个彝族聚居乡镇、2个回族乡以及其余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一一登场。彝族风情不尽相同,回族歌舞风情别样,藏族文化独具特色,历史的深邃悠远,民俗的传统古朴,性情的豪迈奔放,都在舞台上相继绽放。现场观众品味到的,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盛宴,更感受到了民族文化背后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
民族团结地方财政大跨越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不讲团结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就没有发展。过去的“黄金十年”,西昌各族儿女不忘初心、团结奋斗,西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特别是2006年“一办三创”以来,西昌市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四川省生态城市为契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06年4.3亿元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于2009年突破10亿元,达到11.06亿元;又用3年时间于2012年突破20亿元,达到23.45亿元;用2年时间于2014年突破30亿元,达到32.58亿元;用3年时间于2017年突破40亿元,达到41.06亿元;2018年达到43.93亿元。
随着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也随之增长,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对政府性基金收支的管理,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在2006年0.82亿元的基础上,2007年增长到3.83亿元;到2011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80亿元;到2013年突破20亿元,达到20.08亿元;到2017年突破40亿元,达到46.69亿元;2018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4.88亿元。
2018年,西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38亿元,增长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93亿元,增长7%;实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97.04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6亿元,增长10.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政府债务余额6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比达到53.39%。西昌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0位、西部百强县第5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62位,获得“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等20余项国家级和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等6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
2018年西昌市财政可用财力达到180亿元,是2006年9.31亿元的19.33倍。财政收入不断跨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
成果共享各族群众喜洋洋
多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金钥匙,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调动起来,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推动西昌市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持续跨越的强大动力。
在过去的“黄金十年”期间,西昌市共计投入5.3亿元,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公路870.5公里;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近百亿元,改扩建四合、马鞍、磨盘等边远民族乡镇的学校,持续推进15年免费教育和彝区、藏区“9+3”计划,实施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进入“铂金十年”,西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形成一批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模范标杆。
2018年,西昌市的新成员普诗乡(2017年7月1日起,凉山州政府授权西昌市托管,现已进入申报划归西昌市程序)四呷村作为当年全市8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中的唯一一个彝族特色村,由政府投入900余万元,市设计院从体现彝族人民的民族图案、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习俗等几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覆盖“七有三好”相关内容,进行了各项目软硬件的重点打造。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因脏、乱、差、穷一度处于落后村的四呷村,蜕变成天蓝、水绿、路宽、环境美、产业兴、文化繁荣的幸福村。
提起西昌的黄联关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闻名遐迩的石榴。但很少有人知道黄联关镇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乡镇,其境内有彝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西昌市加大对黄联关镇的投入,让曾经风沙肆虐、水患严重、电力匮乏的乱石滩,变成了物产丰富、天蓝水清、风电林立的生态之地。
万亩石榴园、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林业经济种植、高山生态养殖、特色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黄联关成为安宁河畔生态农业重点区域和西昌市粮食主产区。农、林、渔协调发展,农民快速增收;乡村旅游日渐红火,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水、电、路、安全饮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优化,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项项有温度的民生举措,触及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数可喜的变化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身边。各族人民眼里的发展成果除了一串串数据,更多的是洋溢在心里的获得感,写在脸上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现在,“五险一金”一词对于大家来说早已不再陌生,很多人也能熟练地说出五险是指哪五险,一金是指哪一金,国家为了保障广大...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