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中共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在全州乡村振兴暨农村工作会上的交流发言
2018年5月,我市被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今天全州乡村振兴暨农村工作会又在西昌召开,这是州委、州政府对我市工作的极大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全市干部群众的信任和鞭策。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采取“五坚持五推动”,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分散式经营向产业化发展、由扩量增产向提质增效、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8年超过GDP增幅、连续9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西昌市先后7年获得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称号,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表彰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一、坚持“五位一体”抓统筹,推动实施产业振兴
一是形成拳头,做大规模。整合项目及资金,集中联片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推进土地整理,建设规模4.96万亩,今年预计新增耕地3357亩。开展旱改水及土地整理新项目申报,预计取得占补平衡指标2500亩。实施“85318”战略,建成优质水稻、制种玉米等8个万亩优质产业基地,花卉、葡萄等5大现代农业集群,农产品加工、物流、电商等3大园区,打造茅坡樱红、螺岭彝风等“乡村十八景”,全市乡村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特色产业实现集聚发展。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7.4亿元,粮食总产量24.3万吨、水产品产量1.16万吨,水果、蔬菜、肉类产量同比大幅增长。二是体现特色,做精品牌。创建23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苦荞茶、手撕牛肉、板鸭、橄榄油等产品享誉全国。西昌洋葱、小香葱、蒜薹、钢鹅、高山黑猪、葡萄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猕猴桃、青胡豆、草莓等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22个。成功入选四川省蔬菜直供港澳基地试点县。三是强化服务,做优协会。全市已登记农民合作社744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户、省级示范社29户、州级示范社29户。2018年新增家庭农场31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28家,其中省级示范场2家、州级示范场3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带动80%以上农户参与融合发展。四是延伸产业,做强企业。全市拥有正中、环太、中泽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提供工作岗位3.3万个,2018年龙头企业年产值达49.5亿元。五是联动线上,做实电商。建成大凉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入驻企业44家,2018年产值1.72亿元。建立黄水书夫村、四合马什洛村等20个村级电商点,组建“彝家优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社187个,其中一类社57个、二类社71个、三类社59个。2018年农产品网络交易额突破5亿元,洋葱、莲白、辣椒等6类产品远销俄罗斯、中东、香港、澳门等地。
二、坚持多措并举抓整治,推动实施生态振兴
一是深化示范创建。在全省率先启动“七有三好”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每年投入5000万元打造8个示范村。实施小城镇试验示范“7+1”提档升级工程,完成14个重点乡镇规划,成功创建31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安宁、礼州、佑君成为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二是优化人居环境。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河湖治理方面,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设立市、乡、村三级河长557名,2017年至今累计清理整治河道1100公里、清理垃圾1.6万吨、疏通清淤1.6万方,拆除违法建筑249处、70万平方米,各级河长巡河3.3万次。垃圾处置方面,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集中、市处理”模式,建设村垃圾房(池)及钩臂式箱体412个、乡镇垃圾中转站28座,乡村保洁员配备率100%,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污水处理方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推进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生活污水实现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35%。厕所革命方面,全市累计新建改建乡村公厕86座、在建14座,2019年拟开工70座。绿化彩化方面,完成泸山植被恢复及其他宜林荒山造林4.2万亩,实施邛海周边绿化提升工程,打造“一山一谷一岛十园”景观。开展泸黄高速、国道G248等进出口通道彩色廊道建设,全市栽植蓝花楹、黄花风铃木、刺桐、澳洲火焰木等观花彩叶树种2.9万株,绿化、美化街道113条(段)。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全市305处地灾隐患点、12处非隐患重点区域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系统监测。52处隐患点实现自动化监控,安装雨量计、裂缝伸缩仪、无线预警广播系统。实施官坝河、大塘河等14处重点隐患治理,投入1594.8万元完成591户农户避险搬迁安置。
三、坚持兼容并包抓融合,推动实施文化振兴
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利用礼州会议遗址、边家祠堂等阵地,加大红色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投入950万元改造丁佑君烈士陵园,投入500万元建设礼州红军广场。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结合花卉观光、鲜食水果采摘,探索文化旅游休闲新业态。二是弘扬感恩文化。围绕感恩奋进教育,开展“谁不说咱家乡好”文艺竞演,42个乡镇及街道办、1万人次参与,累计竞演24场次、全媒体粉丝量突破30万人,网络投票数超过930万。活动集中展示乡村故土风情画卷,挖掘整理民俗礼节、乡贤文化、非遗艺术,凝聚全民爱西昌爱家乡的强大向心力。三是弘扬知青文化。投资3000万元建成占地3万平方米、藏馆文物8000余件、全国唯一的政府投资中国·西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博物馆,开馆8年多来免费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通过真实记录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丰富了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四是强化载体保障。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生态文体广场,新建及整合231个村级活动室、建成231个农家书屋,打造乡村3A级景区6个,实现“市有三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五是擦亮特色品牌。培育多样化基层文艺队伍,全市拥有民乐队、秧歌队等各类自发组织文艺社团近100个,各乡镇老体协群众性文艺组织200余个,形成了大箐彝山彝韵、响水彝族打歌、川兴龙灯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品牌。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及乡村文脉保护传承,加大裕隆沙锅营、川兴高山堡、海南大石板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四、坚持“选育用管”抓基础,推动实施人才振兴
一是精心“选”。选聘1245名网格员投身乡村治理,选任3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优化乡镇领导班子,转聘2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开展“十大乡土人才”评选活动。二是大力“育”。实施“人才兴村”培训计划,2018年共培训1200名科技示范户、120名乡村党政人才、580名乡村治理人才、220名新型职业农民、430名基层农技人才、200名乡村能工巧匠。建设青年人才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5个人才基地,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打造“阳光苗圃”。三是充分“用”。用好高端人才智力,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培养暨博士创新实践基地、上海交大西昌基地、大凉山产业扶贫研究院,10余名博士常年到基地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和先进种植理念。开展254个村(社区)结对帮扶,带动理念转变、产业发展。用活党政人才资源,选派28名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二线干部”参与生态示范村创建。四是有效“管”。推进教育卫生人才“市管校聘(乡用)”改革,338名教师交流轮岗、97名城区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对1400余名卫生人才实行统筹调配、统一管理,46名中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到乡卫生院锻炼。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下沉,破解专业人才“乡村弱”“城镇挤”问题。
五、坚持夯基固本抓保障,推动实施组织振兴
一是建强阵地。2018年新建村级阵地27个、改造7个、规范打造162个。2019年将新建阵地39个、改造48个,配建村史馆、妇女儿童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提高阵地利用率。二是带好队伍。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基层领头雁培养计划”,采取跟班学习、顶岗锻炼等方式让900余名后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加大党员发展力度,特别关注返乡农民工、青年农民、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建立联乡市领导、组织部门、联乡部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联动机制,累计下派工作组24个,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三是完善机制。率先在全州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开展移风易俗“红黑榜”评选。构建覆盖城乡的“网格化”体系,“西昌格格”经验获中央综治办肯定并推广。每年落实800余万元经费兑现村干部入户补贴。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职务“一肩挑”,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邻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依法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并取得报酬。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能力。
西昌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省、州党委政府要求,与外地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定发展信心,克服困难挑战,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目标,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和美丽幸福繁荣和谐新凉山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闻推荐
程序再简化 范围再扩大 出入境证件实行“全国通办” 真正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
4月1日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实施后,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居民,只需带上身份证前往办证大厅办理即可。近日,据公...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