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望 英国的金融创新及实践启示

西昌都市报 2019-02-01 09:07 大字

西昌“铂金十年”转型发展,金融将是核心支撑,必须下“活”金融这盘棋。本报记者 钟玉成 摄

中共西昌市委书记李俊

金融业的出现和兴旺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金融业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其金融业发展历程和成熟演进过程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参考性。深冬时节,二十余天的英伦学习考察,海量的信息汇聚,以充分讨论为基础的实战推演,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对成熟的金融业市场更为全面的感性认识,也对以制度生根为基础,促进金融业健康成长多了几分理性思考。

就现代文明发展史来讲,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金融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十六世纪末,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后,经过百余年的较量,逐步成为世界霸主的最有力争夺者。1688年,英国贵族和商人迎接荷兰亲王威廉成为自己的新国王,并与荷兰结成了同盟。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这一事件最深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荷兰在印度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可供两国共同经营;二是荷兰在过去近百年积累的金融经验(荷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奠基者),可供英国借鉴和参考,这为英国的跨越发展创造了后发优势。英国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它学习、移植和优化了荷兰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创新。1694年,伦敦1268位商人出资合股正式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这家股份制银行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该银行持续创新和发展,对加速资本积聚和生产集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高度的信用保障下,通过借贷的方式,英国政府从英格兰银行筹集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战争经费,确保了军费开支的充裕、战争的需要,也刺激了英国工业体系的建设;而在此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冶金、矿业、铁路、机械、通讯等各行业的爆炸性扩张过程中,英格兰银行均能够敏锐地把握住历史性的重大机遇,通过金融的力量,迅速为各新兴工业的扩张筹集大笔资金,在获得巨大而惊人财富的同时,也对历史进程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每年可支配的经费超过1亿英镑,而法国只有区区几百万英镑。到十八世纪末,英国不仅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而且还成为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统治者,总人口2.5亿,是本土人口的20倍;“管理”面积336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本土面积的140倍,成为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正是依靠这些基础,大英帝国在此后主宰了世界的科技、文化和经济贸易,称霸全球长达一个多世纪。以金融为主线,参与并深度融入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这是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也是必然走过的发展道路,更是面向未来必须认准确定的路径选择。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英国金融”双峰”监管模式提供了先行路径和决策参考。英国金融监管体制先后经历了从分业监管、混业监管到“双峰”监管的历史变革。1986年出台《金融服务法》,成立证券与投资委员会,承担证券业的法定监管职责,创业监管体制逐步成型。1997年开始的“三方体系”金融监管改革取消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权,成立新的超级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英国成为第一个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的国家。2007年次贷危机后,北岩银行挤兑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剥离央行监管权并不利于金融稳定,尤其会导致监管机构缺乏宏观审慎视角,不具备预判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与央行缺乏高效协作。自此,一手抓金融系统稳定、一手抓市场行为规范的“双峰”监管模式受到英国重视。“双峰”改革方案按照“目标型监管”原则,赋予英格兰银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地位,并撤销金融服务局,将其拆分为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新成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由于传统货币政策只瞄准物价稳定,而忽略资产价格的波动;微观审慎监管只关注金融机构个体稳健而忽视系统性风险。所以宏观审慎政策实施的意义在于弥补政策和微观监管之间留下的空白,从宏观经济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视角抑制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峰”监管模式有利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财险。同时“双峰”监管模式完善了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改革后的英国“双峰”监管模式分别由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金融政策委员会、审慎监管委员会以及独立于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宏观审慎)、个体金融机构稳健(微观审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不同目标,防止监管空白,弥补监管短板,消除监管套利。英国的金融监管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根据金融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完善监管框架,通过改革来化解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混业经营的矛盾,一方面通过加强依法监管,杜绝“以钱炒钱”资金空转,让金融业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跨部门的更高层次的监管协作机构。同时要逐步渐进式完善从上到下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主体,赋予宏观审慎政策部门权威地位。针对不同的系统性风险来源,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体系,增加监管机构的主动干预和自由裁量权,帮助企业更快、更直接地理解监管政策,并达到合规目的,保证不会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以及不会带来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适时调整、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金融科技在促进英国金融业深度发展,维持和提升英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受到英国政府、民间的极大重视。英国原首相戴维·卡梅伦在2015年曾宣布英国金融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的三个目标:打造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最友善的环境;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并诞生至少25家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新创造10万个金融科技工作岗位。学习考察中我们发现:英国具有相对完善的金融科技生态环境,这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不断前进的先决条件。英国在人才吸引、资本吸引、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均具备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土壤,这些条件使得金融科技能够在英国顺利崛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有着全球最丰富的金融服务人才储备资源。在欧洲,英国伦敦是欧洲诸多大型跨国科技公司的集中之地,在这些科技巨头的荫蔽下,英国的科技人才也十分充裕。同时,为解决金融科技行业从本土获取充裕的科技人才问题,英国政府制定了(2010-2015)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激励政策,并发布了ICT(信息、通信和技术)课程审查报告,在学校里用计算机科技与代码课程取代原有的ICT课程,致力于促进本土技术人才教育发展。除了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外,英国还积极吸纳国外优秀科技人才,在我们学习访问的牛津大学,每年都有不少于1000名中国留学生在此留学,主修金融专业,也有不少优秀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各类高校留校任教或在金融机构就业。英国政府为了支持创投,在2012年到2017年间推出给予在英国的天使投资人个人所得税返还计划SEIS,并致力于为英国初创公司提供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帮助初创公司找到合适的种子资本获取融资,一个初创企业最多可以获得15万英镑的SEIS投资。除了适时出台创业支持政策外,英国政府还着力推动支持成立各类金融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帮助企业获得创业融资,并提供成长服务。这些孵化中心除了位于金融中心伦敦以外,还遍布英国许多重要城市,保证创业企业能够以较低的经营成本,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近年来,英国投入金融科技行业的成长资本占投资资本的比例达到了30%。从上市资本来看,英国伦敦有着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市场,从2006年到2016年间总共有863家企业在英国上市(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另类交易市场),总共获得了1133亿英镑的融资。规模庞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英国金融科技公司上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截止2016年,全球31个金融科技独角兽有6家位于英国,使得英国成为全欧洲金融科技独角兽最多的国家。此外,英国政府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一直致力于消除金融科技行业的竞争壁垒,为金融科技行业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支持服务,积极推动私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此建立了相关的金融科技部门,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建立了政府数据与市场对接的渠道,使得经营金融科技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商业银行的金融消费者数据。在2015年英国政府成立支付系统监管局,规范支付行业发展。我们也关注到,英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直接刺激金融科技行业投资的一大重要促进机制,这些政策的存在使得英国政府在支持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主动性。(紧转10版)

新闻推荐

承前启后谋发展 砥砺奋进再出发 月城公交召开2018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

会议指出了公司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将2019年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1月15日下午,西昌月城公共交通有限公...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