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带一个,一家帮一家 “凉山好汉”南下“摘帽”记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1-31 07:00 大字

企业高管,年薪百万,统管千人大厂;开奔驰,住高楼,在大城市扎根……这样的人生,曾经在17岁那年出现在四川凉山籍农民工尹帮伍的幻想里,而彼时,大凉山、乡村、农民、低学历、没技术等贴在他身上的标签让这一切都看起来难以实现,但20年后,他却真真切切地活成了自己所期盼的模样……

春节前夕,记者跟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总工会远赴深圳慰问川籍农民工,在一场农民工代表座谈会上,率先发言的尹帮伍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由衷钦佩。但对记者而言,更大的惊喜在于,在尹帮伍所在企业,川籍农民工现有828人,其中像他一样的凉山籍务工人员总计达241人。记者发现,在尹帮伍的背后,一个带一个、一家帮一家的大凉山农民工抱团发展脱贫摘帽的奋斗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抱团南下寻找脱贫致富之路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的地区之一,一个个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中,国家级贫困县雷波就在凉山最东边,那也是尹帮伍的家乡。到处是快要塌掉的土瓦房、上顿下顿只有玉米面和红薯勉强填饱肚子,这是他在离乡前最熟悉的乡村光景。

17岁的尹帮伍强撑胆子从大凉山深处走出的路并不那么如意,起初只是在西昌市做一些如洗车工、火锅店服务员、建筑工地劳力等简单工作勉强糊口。

2001年,19岁的尹帮伍在哥哥带领下进入四川都江堰一家钢厂做普工,以此为契机一步步在工作之余学习炼钢技术,并不断轮岗,把相关技术都摸了一遍。随着技术越来越纯熟,收入也不断翻倍。直到2005年,他已经进入到一家钢厂的管理层,月收入达6000元。在这期间,他还不断把家乡人带出来,组建自己的炼钢团队。

2006年,机缘之下,尹帮伍带着他的小型炼钢队伍一起南下来到了目前所在的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科技)。由于公司刚刚起步,工作辛苦不说,每月只有2200元保底工资。有些一起来的家乡工友陆陆续续选择了离开。尹帮伍当时有些气馁,但慎重思考了未来在企业的发展空间后,他坚持留了下来,同时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乡人的动员。

不久后,青山科技在阳江的生产线正式投产,效益一跃而上,需要扩大招工。尹帮伍对家乡人的呼吁声更加强烈,一部分大凉山青年带着试一试的心态集中于此,企业现有的241名凉山籍农民工就是这样一批批累积起来,有人两进两出最终还是回到了企业。随着人越聚越多,大家干出凉山农民工样子的心气儿也越来越足。

唯有知识技术才能改变命运

“出门在外大家抱紧了团更好找出路,但光有人带还不行,关键要靠自己,得肯吃苦,拿出真本事!”32岁的胡前盛便是尹帮伍从家乡引荐进入企业,而今已有11个年头,从最基层的普工干起,至今也成为了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胡前盛对尹帮伍这位带头人心里充满感激。

刘光勇来自四川广元,比尹帮伍和胡前盛都要年长些,也比他们早几年走出老家打拼。虽同是农民工出身,但凭着在技校学到的本事和自己钻研练就的一手好技术,早在2003年时便通过个人承包生产线装配调试项目,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目前已受聘成为青山科技的副总。他称自己是“尝到了知识和技术甜头的人”。

在青山科技,四川农民工800余人,刘光勇把自己算在其中,但对于241名凉山籍农民工,他作为企业管理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位和看法。刘光勇告诉记者,青山科技的炼钢生产线仍是劳动密集型岗位,只要能依照企业要求的规程作业就能成为一名合格员工,可是没读书、读书少注定是短板,这个问题在凉山农民工身上尤为突出,“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提升都需要时间,但只要他们对生活有目标,工作上吃苦肯学,一样能成为优质员工”。

聚是一团火。刘光勇说,现在青山科技的一批又一批凉山籍农民工很努力,能够留在城市的越来越多,即便工龄较短,年入五六万逐渐拔穷根也并不是件难事,但路还很长,更多的人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因为唯有知识技术才能改变命运。

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走出大山

作为农民工大省,四川每年有数百万农民工外出务工。2018年末,为了更好落实四川省工会16项关心关爱农民工举措,21个市州总工会各自带队出川开展农民工慰问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总工会由党组书记王英带队12个县总工会主席前往广东。临出发前,王英曾有很多顾虑,“凉山基础差,老乡们在外地能适应吗?收入怎么样?能留得住发展好吗?”当真正走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身边,王英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凉山籍农民工走出大山,除了像尹帮伍一众自发抱团南下发展,政府也不断搭建平台提供外出就业机会。2018年,广东佛山对口凉山州昭觉、布拖、金阳等11个县开展劳务输出支援合作,一批批凉山籍农民工进入沿海企业就业。慰问期间,王英一行还走访了这部分新生代外出务工者,感慨他们不仅精神状态乐观向上,且浑身充满干劲儿。

开眼才见新世界。记者在跟随慰问的多场农民工代表座谈会上发现,无论是走出来的务工“老兵”还是新手,无疑都向家乡来的工会“娘家人”提出了一点希望——提高百姓受教育水平,让更多年轻人走出大山。

“老乡们说得对,扶贫先扶智,无论留在凉山发展还是外出务工,唯有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傍身之术,这件事刻不容缓!”返程时,王英如是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借鉴他山之石,学习思路与方法 马鞍山乡村干部参观学习安宁镇、樟木箐乡发展变化

本报讯为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观念,加快脱贫致富,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1月24日上午,西昌市纪委监委、市工商...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