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技艺 指尖上的技艺
2018年1月21日,西昌南街,老师傅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花。 叶长智 摄 2018年12月16日,日渐势微的裁缝师傅。 边绍伟 摄 2018年6月3日,西昌邛海畔古戏台,川剧变脸。本报记者 买锐 摄 2018年10月19日,现场缝制彝族服装。边绍伟 摄 2018年10月27日,烘焙师用现代工艺烤糕点。边绍伟 摄
指尖上的技艺
技艺是有味道的。
就像在西昌,想吃到真正的“昌式”美味,常常需要绕过弯弯拐拐的横街窄巷,去寻那些不起眼的老铺子。走进去,屋内可能藏着味道非凡的美食。温润的陶瓷碗里,盛着鲜嫩甘醇的豆花、香辣细滑的凉粉、热气蒸腾的油茶……端上桌来,好吃得令人连声赞叹。而这般滋味,历经了多少道繁琐而精良的制作工序,只有老师傅们才知道。
技艺是有颜色的。
就像精美的手工刺绣衣裙上,整齐的针脚、古朴的纹样、清雅的配色、流畅的线条,构成了一方色彩斑斓的“宇宙”一般。在西昌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刺绣承载着浓浓的民族气韵。绣娘们用一枚枚细细的银针,牵动丝线,一剪一画,一针一线,彰显着精湛而独特的刺绣技法,编织出一件件五彩霓裳。
技艺是有声音的。
就像漫步在邛海、泸山的庙宇间,常可听闻鼓乐齐鸣、丝竹声声飘然而来。西昌邛都洞经古乐的谈演者们一拱手、一作揖,一下跪、一叩拜,让人仿佛霎时间进入了另一世界。一腔一音,洪亮饱满,庄重典雅,弥散着古朴幽泽,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禅定”的力量。
技艺是有温度的。
就像,那些在西昌长大的人会说,“故乡是暖而明亮的”。就像西街上的老匠人制作的手工蚕丝被,盖起来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南街上的老式理发店里藏着剪不断的记忆;那些沿街兜售的醪糟、糖葫芦,“一不小心”就从儿时甜到了耄耋之年。
如珠玑一般散落在民间的技艺,对于手艺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对喜爱它们的人来说,是美与灵感的源泉;对于心怀故乡的人而言,意味着血脉与乡愁。
倾注了许多心血、许多温柔的技艺,经过了许多双手、许多岁月的淘洗,留住了城市应有的美好模样,温柔地点缀着生活。
文/本报记者王亚
新闻推荐
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们用歌舞和朗诵的形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本报讯近日,一场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微型...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